他定会与杨宪激烈争吵。
“杨大人此计极为高明。”
“既能解决大明人力过剩的问题,又能利用殖民地廉价的奴隶和土地,让百姓在那里种植棉花,节省成本。”
“臣附议杨大人之计。”
胡惟庸此言一出,全场愕然。
杨宪惊讶地打量着胡惟庸。
胡惟庸转性了?
莫非,他自知斗不过杨宪,所以主动退让?
哈哈,没想到整日与自己对立的胡惟庸,也有退让的一天!
杨宪如饮甘霖,浑身畅快。
脸上洋溢着得意之色。
淮西勋贵与浙东官员面面相觑。
这
胡惟庸竟主动退让于杨宪?
天,要变了!
上方的朱元璋静待好戏上演,却一脸茫然。他使劲眨了眨眼,看着平静退让的胡惟庸和得意的杨宪,心中波澜起伏。
这剧情,不对!
他想看的不是这个。
他想看的
然而,其中一人却屈服了。
这还怎么看?!
朱元璋面无表情,凝视着愈发得意、跋扈的杨宪,眼中闪烁着寒光。
连淮西党都屈服了。
看来杨宪势力已大。
竟连淮西党都甘拜下风。
这只肥羊,不能留太久。
否则,他说不定敢以下犯上。
刘伯温目睹此景,双手插袖,微闭双眼,心中忧虑。
胡惟庸一向与杨宪不和。
也从未服过杨宪。
为何他突然有如此大的转变?
其中必有蹊跷。
他深知朱元璋提拔杨宪的用意。
目标在于提拔浙东官员,压制淮西党,防止淮西党势力壮大。
当前胡惟庸展现出以杨宪为主导的姿态,这对杨宪并无益处,反而是祸端。
朝中无人能制约杨宪,其结果不言自明。
朱元璋是个手段狠辣之人,凡威胁到皇权者,他宁可错杀也不会放过。
杨宪此刻被捧得极高,注定会惨死。
胡惟庸这一捧杀之计,确实巧妙。
但凭胡惟庸的智谋,难以想出此计,想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