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胡惟庸过往的纠葛,自己也心知肚明,朱元璋定然知晓。
本以为朱元璋即便不动手,也不会再信任自己。
现在看来,倒是自己多虑了。
汤和看似粗犷,实则心思细腻,否则当年也不会拥立地位不及自己的朱元璋为主。
大殿内顿时一片寂静,君臣三人再次陷入沉默。
片刻后,见二人仍不开口,朱元璋略显焦急。
他一拍桌案,正要发怒,汤和却怯声说道:
“陛下,我等刀口舔血,皆因朝廷不留生路,只为求个好日子,后来更是为了一场荣华富贵。”
“您虽贵为天子,初衷与我们或许并无太大差异。既然如此,选个仁厚且能治理地方的皇子便是。”
“反正都是您的骨肉,他们岂会背叛您?”
朱元璋一愣,难以置信地看着汤和。
他本以为,自己如此态度,已算诚意满满。
可汤和的回答显然在搪塞,仁厚的皇子又不止一位,谁能保证他们的仁厚不是伪装?
显然,汤和不愿涉足此事,既已表态,他也不好再强求。
朱元璋转而看向李善长。
李善长神色异样,半晌才勉强言道:
“陛下,既然燕王有意前往东瀛,您何不遂了他的孝心?”
闻此,朱元璋冷哼一声。
他盯着李善长,道:“老四的心思,你不清楚?”
李善长不以为意,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燕王在北方声名显赫,若留北方,日后经营有成,对朝廷恐是威胁。”
“但若将其迁至东瀛,失去人望与实力,即便有别样心思,也无从施展。”
对于其他皇子,他们或欠缺战阵历练,或未涉政坛,派遣他们去东瀛,恐难以妥善治理。
李善长显然无意偏袒任何一方,相较于得罪朝中皇子王爷,给予朱棣一个人情似乎更为明智。
朱元璋洞悉其意,见二人与前朝大臣一般,皆不愿明确立场,便也不再强求。
“朕已知悉,你们先退下,容朕再考虑。”
二人听后,如释重负般离去。
望着缓缓闭合的大门,朱元璋轻叹,感慨**之路,孤独相伴。
近日,他接见众多大臣,众人或揣测圣意,或明哲保身。
至于那些明确表态者,多为已被皇子拉拢的官员。
朱元璋独坐大殿,心中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