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仔细想过,为何百姓越是缴税,就越是贫穷?”
这句话如同一块石头扔进静水,激起了阵阵涟漪。
朱棣愣了一下,神情开始陷入沉思,却未能立刻回答。
苏柏也不催促,只徐徐道来:
“历朝历代收税,并不是出于百姓福祉,而是为了供养庞大的官员集团、皇族、军队,以及种种皇朝支出。”
“换言之,朝廷机器越大,百姓所承受的代价就越沉重。”
“一旦压力超越百姓所能负荷的程度,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税基萎缩、财政紧张、民生疾苦、人心不稳,首至王朝灭亡。”
这一番话让朱棣面色逐渐紧绷,额头上冒出了冷汗。
他似乎若有所思地蠕动嘴唇,试探问道:
“那先生的意思是朝廷不该征收那么多赋税?”
苏柏微微一笑,轻轻摇头:
“不是不该收税,而是得清楚,这些税要花在何处。”
“若是用在填补空额名册、供养冗官、铺张挥霍,甚至贪污中饱,那这些百姓用汗水交上的税,不过是另一场掠夺。”
一番话犹如惊雷般震响在屋中。
连在一旁聆听的朱元璋神色也为之一凝,双手紧握住桌案,抿紧嘴唇,陷入沉思。
顿了片刻,苏柏接着说道:
“真正让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是民众的活力,是手工业的繁荣,是商业贸易的顺畅流通。”
“这些不是依靠官员的压榨、也不是依靠法令就能逼出来的。”
“而需要的是放权。”
“需要给予百姓可以自由发展的天地。”
此话一出,屋中顿时陷入一片死寂。
朱棣望着苏柏,目光里全是惊愕与震惊。
角落中,朱元璋眼神深沉,良久未语。
屋外,风过叶响,阳光洒落地上,然而房内这番对话激起的震荡,远非日光能遮蔽。
“真正的关键就藏在我们一向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之中。”
“先前我们便提起过这个问题,但你却未能由此引申拓展思路。”
“在国家趋于平稳后,随着财税日益增长,官员阶层逐步成为国家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的数量持续膨胀,随之而来的,是他们手中的权力,以及私欲的无限增长。
“长久以来,百姓己难以负担朝廷不断膨胀的支出。”
“就当前情形而言,大明朝百业待举,地方只要保证有足够官吏维持运作即可,不必再广招人才。”
“保持现有官僚规模,对民众生活尚不至于造成过大负担。”
“但若朝廷扩编机构,或者恢复科举选士,供养官吏的人数便会从百计跃升至万计。”
“你是否认为,大明目前的经济能力尚可支撑如此规模?”
“民众如何能持续供养如此庞大的官员体系?”
“根本在于财政收入全仰赖农业,来源过于单一,不足以维系庞大的国家机器。”
“经济发展越迅速,潜在的崩溃风险也随之增高。”
这一番言辞落地,在场众人皆震惊失色!
---
昏暗屋中,父子俩默然对视,心情剧烈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