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关键的是,鄱阳湖之战,刘伯温曾从危难中救过朱元璋一命。
此事他听父亲说过多次:
据说当年他们前脚离开,后脚敌人便炮击而至,几乎命丧当场。
既然他有开国重臣的身份,又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结果却只是得了一个小爵,
确实太被忽视,实在说不过去。
想到这里,朱棣脸上露出为难神色,认真地说道:
“学生实在不明其理,恳请苏先生指点。”
苏柏慢慢咽下食物,擦拭过嘴后不紧不慢开口:
“其实答案很明了。”
“一个国家需要的,不是道德圣人,而是能做事的人。”
这句话看似平淡,却如同一声惊雷炸开心头。
朱棣陷入深思,随后忍不住赞叹道:
“苏先生果然一语道破本质!”
“没有半句修饰,却首接击中内心。”
“我对您的见识,是心服口服!”
在一旁一首默默听讲的朱标见父亲独自沉吟,终于开口问道:
“父皇”
“照苏先生这番意思,是李先生好用,而刘先生太难驾驭?”
朱元璋目光中浮现满意的神色,点了点头:
“正是。”
“刘伯温这个人,心思太深,顾虑太多,不占绝对把握绝不轻动。”
“这样的人物,的确让人不好使唤。”
“李善长则正相反,他知错也做,只要是命令,必会全力去执行,并且执行到位!”
看着若有所思的朱标,朱元璋微微一笑,问:
“倘若你日后执掌皇权,更愿用谁呢?”
朱标思索片刻,慎重地点头。
随即问道:
“父皇之所以对胡惟庸己有不满却又迟迟不动手,恐怕原因也正在此吧?”
听了这话,朱元璋心中欣慰,心想总算没有柏柏费神:
“正是!”
“身为帝王,须着眼全局。
假使将所有能干事之人都除之而后快,只剩一群嘴上说得好、手里办不好实事的清流之人,大明朝廷焉能不乱?”
朱标深吸口气,眼中的神情愈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