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怪关羽大意,但其实就算诸葛亮镇守荆州,结局也许不会有太大不同。
“关键问题在于《隆中对》本身。”
“诸葛亮在战略构想初期就埋下隐患,未能及时做出调整,让局势越拖越糟,首至无可挽回。”
看到朱棣一副茫然的样子,苏柏有些生气,没好气地说:
“你愣着干嘛?”
“连《隆中对》都不知道?”
“那别学了,赶紧回去睡觉吧!”
被苏柏这么一喝,朱棣立即回过神来,脑袋连连摇晃,急忙澄清:
“我知道的!我知道!”
“我只是不太明柏问题出在哪里?”
“从战略上看,好像没什么问题吧?”
苏柏眼神犀利,反问道:
“从纸面看,《隆中对》确实无懈可击,但在现实中却根本走不通。
既要掌控荆州,又要保持和东吴的合作关系,这压根就是一个死局。”
“根本不可能做到。”
“你要想清楚,荆州对东吴来说是唯一的防线,只要控制权不在手里,就等于后方毫无掩护。”
“一句话总结,荆州关系东吴国运,是它的生命线。
而蜀汉强占荆州,实质就是把东吴从友人推成了敌人,最终倒向了曹操。”
“东吴必须拿下荆州的原因,根本不是因为关羽太傲,而是因为荆州的存在己严重威胁到江东安全。
这场战争势在必行。”
“哪怕有诸葛亮在,也无法改变这一局面。”
“因此,在《隆中对》的战略设想一开始,蜀汉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明朝的北伐也是如此!”
“整体战略方向有问题,却想靠战场临时扭转乾坤,这样的设想太过天真。”
声音一落,西周鸦雀无声。
朱标不由一阵心惊,头皮隐隐发麻,脑海中迅速闪现新的思路:
“蜀汉本就兵少,却分兵三处,即便刘备取得益州后,也没及时为关羽补兵增援。”
“这样说来,关羽进攻樊城的战略决策其实并没有错误?”
“只要东吴无法趁虚而入,关羽在前线稳住阵脚,之后的北伐便会更有优势。
“真正的症结,在于诸葛亮的分兵布置和刘备未能果断支援。”
“接连失误,环环相扣,才让东吴找到可乘之机,葬送了原本大好的局势。”
朱标震惊地问道:
“所以先生才认为,今日大明如果选择分兵北伐,必定难以成就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