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回皇上,&rdo;出列的是兵部尚书,他禀道:&ldo;臣等做了两份计划。第一份计划,是按照原有方案不动,以优势的兵力稳扎稳打,三年可功成。此等思想,优点在于稳,缺点在于费时久投入大……这第二份计划,组一支奇兵,深入敌方腹地,于敌后进行破坏,让敌方军心紊乱,再战而胜之。此法一旦成功,则战争会很快结束。但这一奇兵……&rdo;
这只奇兵,估计十难存一了……
&ldo;成功的几率有几成?&rdo;雍正沉声问道。
&ldo;七成。&rdo;兵部尚书迟疑一下,补充道:&ldo;但将领必是果敢勇武之人。&rdo;
&ldo;七成,值得一试了。&rdo;雍正道:&ldo;咱们大清的国库艰难,长久拖累之下,必有变故。组一支骑兵,装备上火铳。不仅要骑术好,而且武力也要好,火铳也打的好的。告诉将士们,只要被选上的,立即擢升一级,得胜归来的,另有大赏!为国牺牲的,按三倍抚恤!&rdo;
&ldo;皇上圣明!&rdo;兵部尚书赞道:&ldo;如此,人人莫不奋勇争先!得胜几率又高一成!&rdo;
&ldo;比起三年五年大军的消耗,拿出这点儿,不过是十分之一而已,且能大震民心……这笔账,朕算的清楚。&rdo;雍正顿了顿,又道:&ldo;至于这一支的将领……现在前线,除怡亲王和广武郡王外,还有什么人能够胜任此责的?&rdo;
兵部众人相视一眼,一一报出了两三个名字,做了详细的解释。
瞧见雍正一直皱眉不点头,有一人上前道:&ldo;回皇上,奴才推荐李言李子默将军。李将军虽是初次从军,但在过去半年中,其表现勇武果决,可圈可点,并立下不少军功,在前线军中,颇有声誉。奴才闻其于火铳一道上,甚至胜过了火枪营的老兵,实在是难得之极。&rdo;
&ldo;哦?有这回事?&rdo;雍正淡淡地扬了扬眉。
&ldo;是。李将军曾在火枪营中与将士们比试过,成绩都是上等。这一点,曾在奏报中提起过,只因不是正规比试,所以不曾报与陛下知晓。&rdo;那官员肯定道。
其他有看过的,也纷纷点头。
&ldo;将有关李言的奏报都给朕送一份来吧。&rdo;雍正沉吟了一下,摆手道:&ldo;今天就议到这里,都退了吧。&rdo;
是夜。
清冷的月光洒在御案上,清晰地照着一叠整整齐齐的奏报。
兵部很急速地将它们送了来,但雍正连碰都不曾碰。打发了所有人,吩咐了不许打扰,他就这么沉静地坐着,直到夜幕笼罩,月色皎洁。
关于李言的优秀,他心中知道的很清楚。或者说,他比所有人都更清楚一些。
很少有人知道,在李言任保定知府的三年中,曾经给过他多少优秀的提议。无论多少难的难题,多么复杂的局势,李言似乎都能找出其中的关节之处,让事情变得简单明晰。
政治能力,军事才华,武功文采……如今居然连火铳也摆弄的很好……像一个完人。
所以,她才选择了他吗?而他因为她,又有了一个优点,那就是能打动所有女人的坚贞不移?
有了这一点,所有聪明的女人都会选择他李言,而不是他雍正。
她正好一直都是聪明的。
想当初,十七授意那姜水岩所做的小动作,他曾暗中嘲讽过他十七弟的幼稚,却只是暗暗地看着,心中希望他能够成功‐‐若是李言没有了忠贞,他如何比的上他?
但终竟是没有成功啊……
而眼前……
雍正心中坚定自己所做,包括让李言深入敌后,都是处于大局,并无私心‐‐战策已定,不是李言去,那也要有别人去。而李言既然如此完美,自然是最完美的人选。
他并无私心。
雍正目光一凝,站了起来,背着手坚定地走出了南书房。
&ldo;主子,您歇在哪儿?&rdo;李德全恭声问道。
&ldo;乾清宫,不用人伺候。&rdo;雍正举步向外走到月光下,淡淡地问道:&ldo;太皇太后那里如何了?她老人家歇下了吗?公主和格格可安置妥了?&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