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将案件的审讯记录、曾静的口供,以及自己的上谕等内容,一一精心收录其中,
雍正试图通过详细入微的解释,让天下臣民都能明白清朝得天下之正,以及“华夷一家”的深刻道理,
“觉迷”的意思,就是引领天下臣民走出思想的迷途。
雍正处理曾静案的结果让人大跌眼珠子,毋庸置疑,曾静、张熙本属大逆不道之罪,
但雍正帝却免其死罪,将他们留在宫中效力。
对于吕留良一家的处置却极为严厉,吕留良被开棺戮尸,挫骨扬灰,其子孙或被斩首,或被发配宁古塔为奴。
传说吕留良的直系亲属中,只有12岁的孙女吕四娘,因为外出得以活了下来,
以后长大的吕四娘前往南方少林寺学武,最终学成为家族手刃雍正帝。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没有历史证据支撑,看个热闹就行了。
雍正帝对曾静案的独特处理,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反清思想,巩固清朝统治。
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在政治手段上的宽容,通过公开辩论和宣传等方式,试图从思想上征服反对者。
……
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是与曾静案同一年发生的事。
雍正三年(1725年),俄国沙皇彼得二世,委派萨瓦·弗拉索夫为特命全权公使,率领庞大的使团前来中国。
使团阵容强大,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外交官,还有专业的测绘人员和商人等。
沙俄使团来北京干什么呢?是协商中俄边境划分问题。
雍正皇帝也高度重视与沙俄的谈判事宜,精心筹备应对。
雍正五年(1727年),双方该协商的也协商了,该测量也测量了。接下来开始正式谈判。
谈判地点选在布尔河畔,气氛起初颇为紧张。俄方代表萨瓦态度强硬,提出诸多要求,试图扩大沙俄在蒙古地区的利益。
清朝代表查弼纳、特古忒等据理力争,坚决扞卫清朝领土主权。
双方就边界划分、贸易往来、宗教传播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多次陷入僵局。
随着谈判的深入,双方都意识到一味僵持并非良策。
为达成协议,双方开始做出一些妥协。
在边界划分上,经过反复磋商,确定了中俄中段边界走向,从恰克图到阿尔泰山脉,明确了两国的领土范围。
对于贸易,双方商定在恰克图、尼布楚等地开设互市,允许两国商人进行贸易往来,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交流。
1728年6月25日,中俄双方代表在恰克图正式签署《恰克图条约》。
签约现场,双方代表神情严肃,清朝代表深知这份条约对于稳定边境局势、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俄方代表则为在谈判中获取的利益暗自欣喜。
《恰克图条约》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俄对中国北部边疆的侵略野心,
同时也为两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局面,清朝和沙俄的边境暂时稳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