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哥哥后,小和卓按捺不住狂放的野心,说道:
“哥哥,此时正是我们举事的绝佳时机!准噶尔大乱,清军主力又已撤走,这难道不是我们收复南疆的天赐良机吗?”
此时,大小和卓的父亲已然去世,小和卓全然不顾清廷的救命之恩,一心要说服哥哥与他一同反清自立。
他深知清朝对回疆的统治根基尚未稳固,认定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弟弟,这样做是忘恩负义,大清才把我们救出来,如今就——”
大和卓念及清朝的解救之恩,并不愿与清军为敌。
顿了顿,大和卓接着说道:“从前我们受辱于准噶尔,若不是大清出兵相助,我们怎能重回故土?
这份恩情不可辜负,况且以我们的兵力,决然无法与清军抗衡。”
“哥哥,你这样想有点幼稚,难道大清无缘无故救我们吗?还不是要利用咱们?”
大和卓低头不语。
“哥哥,我们之前受准噶尔奴役,如今若投靠大清,又得向其纳贡称臣。
今天他要你的粮食,你得给!明天要你的牲畜,你得给,后天要你的女人,你给还是不给?
与其长痛不如短痛,趁动乱咱们割据一方,发展农耕,坚守城池,如此足以抵御外敌。”
在小和卓的软磨硬泡与巧妙劝说下,大和卓最终被说服。
“……”
二人决意反叛,并精心商议了作战计划。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小和卓悍然突袭清军驻防部队营地,残忍杀害了清军将领阿敏道,
这一挑衅行为,是公然向乾隆叫板。
大小和卓背信弃义,违背昔日誓言,将清廷置于“养虎为患”的危险境地,双方的恩义至此彻底决裂。
随后,兄弟二人自封为“巴图尔汗”(意为英勇的可汗),迅速占据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区。
二人还向蒙古各部发出号召,鼓动其起兵反清,然而,蒙古各部果断拒绝。
大和卓恼羞成怒,派人杀害了蒙古察合台汗王后裔以及叶尔羌旧首领伊克和卓。
大小和卓在占领地区实施残暴统治,横征暴敛,勒索财物,强迫民众支持他们的叛乱行动。
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与葱岭以西的巴达克山(今阿富汗境内)部落取得联系,寻求外部支持。
面对大小和卓的公然叛乱,乾隆帝起初因阿睦尔撒纳的势力尚未彻底消灭,为避免两线作战,只得暂时搁置征讨计划。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阿睦尔撒纳被清军打败,最终病死,其势力随之土崩瓦解。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乾隆帝正式下诏,昭告天下,征讨大小和卓,表达了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定决心。
同年二月,乾隆任命兵部尚书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统率一万余名清军,从吐鲁番出发,向天山南路进军。
雅尔哈善率领清军迅速包围了大和卓驻守的库车城。
有一说一,这座城池城墙坚固厚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白山派部落中心之城。
“弟兄们,杀进城去,斩首大和卓,本帅城中与众将领把盏言欢。”
雅尔哈善求胜心切,不顾实际情况,贸然下令强攻。结果,清军伤亡惨重,士气低落。
与此同时,小和卓得知库车被围的消息后,亲自率领南疆最精锐的巴拉鸟枪兵8000人,火速赶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