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台湾总兵柴大纪得知林爽文起义,冷哼一声道:
“小小草寇,也敢兴风作浪,看我如何将你们一网打尽!”
他命知府孙景燧、副将赫生额等率300士兵到彰化镇压。
二人率清军小队迅速赶到现场,勒令村民擒献林爽文,否则血洗村庄。意思是“连坐”。
这一举动彻底激起民愤,林爽文怒道:“既然你们不仁,就别怪我们不义!”
他果断率军进攻清军营垒,起义军怀着对官府的满腔仇恨,个个如猛虎下山,以一当十。
清军毫无防备,被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
十二月,为了更好的反抗清军镇压,众人齐推举林爽文为盟主大元帅。
林爽文当仁不让,很快成立了反清政权,建元顺天,俨然与清廷分庭抗礼。
林爽文一身戎装,头戴元帅帽,站在高台上大声疾呼:
“我定不负大家期望,带领大家推翻这腐败朝廷,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大元帅英明,引领我们重建一个晴朗的台湾!”众信徒热烈回应。
起义军在林爽文带领下迅速行动,半月之内,聚集十万之众,
接连攻克彰化、凤山、诸罗、竹堑等城,清军只能龟缩据守府城与鹿仔港等地。
起义军初期能取得胜利,并非自身多么强大,而是驻守台湾的清军太过腐朽。
清军从上到下都烂透了,文官贪钱武将怕死,统帅贪得无厌,克扣军饷,收受贿赂卖官鬻爵,
士兵食不果腹,且不重视操练,士气低落、军心涣散。
统兵将领遇事推诿,只图自保,不能及时调兵支援,部队各自为战,形如散沙,让义军有机可乘。
起义军首领与骨干,多为长期受官府欺压的底层人,天地会内部崇尚江湖义气,成员经会盟结拜,互济互助,凝聚力极强。
林爽文起义规模不断扩大,引起福建总督常青重视。
常青愁眉不展,暗想:“这林爽文目无法纪、逆天叛乱,若不尽快铲除,恐危及整个台湾局势。”
他迅速令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率三千兵从厦门出发,闽安协副将徐鼎士率兵一千从闽安口出发,两路军到鹿耳口汇合。
同时,陆路提督任承恩率兵由蚶江渡海至鹿港,形成三路大军合围之势,欲一举扑灭叛乱之火。
然而,起义军凭借对地形熟悉和顽强斗志,与清兵周旋长达一年之久。
三路清军不仅进攻收效甚微,反而陷入起义军包围,彼此心怀鬼胎,无法形成有效合围。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对福建总督任承恩极为不满,在朝堂上大发雷霆:
“连一群无业游民都对付不了,怎能担当大任!”传旨加强进剿,否则革职查办。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乾隆正物色何人前往台湾平乱,天地会南北两路起义军抓住时机,合围府城。
分堂堂主庄大田率领义军如猛虎出山,一举攻克桶盘栈,杀把总王泽高等人。
然而,在府城之战关键时刻,分堂堂主马明宁却打起退堂鼓,他看着清军强大阵容,心中害怕,
心想起义恐难成功,若继续跟随,性命难保,于是向清军投降。
随后,他调转枪口反戈一击,带领所属二千余人,随官兵杀退起义军。
庄大田无力抗争,只能下令退兵。
紧接着,清廷又命闽浙总督常青为督师,调浙江、广东清军一万多人渡台,随后又增兵七千,双方在台湾府城形成对峙。
此时,林爽文率军反攻诸罗县城,双方展开激烈持久战,僵持五个月之久。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叛乱迟迟不能平息。乾隆皇帝辗转难坐,在养心殿走动思考。
他深知台湾局势危急,必须派出得力干将方能扭转局面。
谁能担此重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