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乾隆帝去世后,他竟在乾隆帝梓宫前陈设古玩、金银等物,全无悲哀之意。
8家中所藏珍珠手串多达200余串,数量比宫中多出数倍,且大珠比御用冠顶的还要硕大。
9宝石顶子本非他应佩戴之物,却私藏数十余颗,此外整块大宝石更是不计其数,其珍贵程度胜于宫廷。
10家中银两及衣服等物件,价值数逾千万。
11夹墙内藏金余两,私库藏金6000余两,地窖内更是埋银300余万两。
12开设当铺、钱店,资本多达十余万,与民争利。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尽管如此,桩桩件件都能要和珅的命。
随即,和珅被逮捕入狱。
彼时,和珅如木鸡一样呆呆立在了那里,他想不到报复来的这么快,先皇尸骨未寒,自己就成了阶下囚。
“……”
说起嘉庆对和珅的恨意,那可谓是积怨已久。
乾隆晚年,年事已高的太上皇,头脑不再敏锐,言语也变得含糊不清。
臣子们面对乾隆口中发出的圣旨,常常如坠云雾,难以理解圣意。
而和珅凭借着对乾隆帝的了解,以及善于揣摩圣意的本领,成为了乾隆的“代言人”。
别的臣子听不清乾隆所言,和珅只需看一眼乾隆的嘴型,便能知晓其心意,
经他传达的旨意,乾隆频频点头。
虽号称是乾隆本意,但实际上,他已悄然掌控了旨意的解释权,故而有了“二皇帝”的称谓。
这无疑将嘉庆帝架空,使得嘉庆空有皇帝之名,却难以施展拳脚,这般憋屈,嘉庆又怎能轻易忘却?
让嘉庆不爽的是,他这个儿子在父亲面前十分拘谨。而和珅在太上皇面前如鱼得水。
另外,和珅与嘉庆的老师朱珪之间,亦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过节。
嘉庆刚继位时,朱珪写了一首诗以表庆贺之意。
和珅却居心叵测,将此诗呈给乾隆,并添油加醋地暗示嘉庆急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乾隆闻之大怒,原本打算提拔朱珪的念头瞬间打消,最后在和珅的怂恿下,将朱珪远调至安徽任巡抚,从总督之位降为巡抚。
稍后,和珅把自己的党羽吴省兰安排在嘉庆身边,表面是协助嘉庆把乾隆的诗作进行收集整理。实则行监督嘉庆之任务。
和珅将嘉庆的老师朱珪排挤出了朝廷,致使嘉庆与老师天各一方。
彼时,乾隆帝已步入晚期,立储之事成为朝廷上下关注的焦点。
嘉庆凭借自身的谨慎、勤勉,以及乾隆对其生母魏佳氏的深厚情谊,逐渐成为储君的热门人选。
和珅作为深受乾隆宠信的权臣,自然密切关注着局势发展。
他心思活络,深知一旦嘉庆登基,自己的权势可能面临变数。
为提前布局,在乾隆尚未正式公布储君人选时,和珅费尽心思寻觅到一柄精美绝伦的玉如意。
在嘉庆被秘密立为太子但尚未昭告天下之际,和珅瞅准时机,将这柄玉如意献给嘉庆。
和珅此举意图明显,一方面向嘉庆示好,期望新帝登基后自己仍能权势稳固。
另一方面,也想在嘉庆心中埋下人情的种子,以便日后行事更为便利。
然而,嘉庆对和珅的为人早有洞察,对他的防备与厌恶也因此更深一层。
让和珅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一举动,日后成了嘉庆指控他泄露机密的证据。
后来,乾隆正式宣布嘉庆为太子,和珅又在乾隆面前提及提前献玉如意之事,企图让乾隆觉得嘉庆与自己早有私下往来,从而引发乾隆对嘉庆的猜忌。
后来,乾隆对嘉庆的态度变得微妙起来,嘉庆察觉到变化后,对和珅的恨意愈发浓烈,认为和珅有意挑唆他们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