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清宫秘史讲的是什么 > 第201章 三元里抗英斗争(第1页)

第201章 三元里抗英斗争(第1页)

从1840年到1842年,在英国人武力胁迫之下,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不得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这场因虎门销烟而引发的战争,历经两年的激烈交锋,终于暂告一段落。

然而,到了1847年2月,局势陡然生变,英国军队骤然向虎门发起猛烈进攻,迅速占领炮台,并长驱直入开进了广州城。

明明鸦片战争早已结束,英国人缘何突然对虎门和广州城发动袭击呢?

究其缘由,乃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国虽成功攫取了五口通商等诸多权益,

但对清廷落实条约的情况极为不满。

另外,英国妄图进一步拓展其在华南地区的势力范围,

其中尤以逼迫广州开放入城权为重点。

(在此之前,广州民众出于对英人的抵触情绪,曾强烈抵制英人入城)。

还有,对于《南京条约》一些条款的具体解释,中英双方存在较大分歧。

英国单方面认为,条约既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居住、贸易,便理所当然有权进入广州城。

而清政府却坚持认为,条约仅允许英国人在城外通商,故而对入城问题坚决抵制。

英国人因此恼羞成怒,悍然发动攻城行动。

英军进攻虎门之时,虎门炮台的防御设施尚未得到完全恢复。

另外,清军装备陈旧落后,指挥混乱无序等弊端再次暴露无遗,实在难与英军利炮相抗衡。

仅仅数日,虎门炮台便告陷落,英军舰队顺着珠江一路直抵广州城下,凭借武力,威逼清廷答应其入城要求。

此时的道光帝陷入两难之境。他既羞于再次卑躬屈膝地求和,又着实没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正面抵抗。

无奈之下,他竟将“御敌”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民众的力量,企图以“民力”来为自己“扛雷”,进而转嫁战败的责任。

基于此,道光帝急忙下旨鼓励地方组织团练,宣称“官民同心,共御外侮”,

实际上道光居心叵测,首鼠两端。

倘若民众抗英取得成功,便可彰显“天朝上国”民心可用,为自己挽回些许颜面。

若不幸失败,则可将罪责归咎于“民力不足”或是“地方官调度不力”。

翻看历史我们发现,官府对于民众武装既想加以利用,内心却又充满猜忌,

始终拒绝为其提供正规的军械装备以及统一的指挥调度。

一边是手持简陋的刀枪棍棒,一边是长枪短炮的轰击,民众的零星抵抗瞬间被瓦解。

道光帝见状,再次选择屈服,与英方签订了《广州和约》,不仅默许了英人的入城权,还不得不赔偿军费。

这场所谓“反击”的失败,本质上正是清廷腐朽统治的真实写照。

统治者既缺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也毫无动员民众的真诚意愿,

仅仅把百姓当作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而非共同抵御外敌的可靠力量。

事实上,清廷利用民众对抗洋人的事情,早在1841年5月便已发生,这便是着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当时,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肆意烧杀抢掠,村民韦绍光之妻李喜遭到英军调戏,

这一暴行彻底激怒了当地民众,成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的直接导火索。

5月29日,三元里附近103乡的数千名群众,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等简陋武器,毅然向英军占据的四方炮台发起进攻。

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约5000人,将四方炮台层层包围。

英军司令卧乌古见势不妙,急忙率领英军出击。

群众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且战且退,巧妙地将敌人诱至牛栏冈附近。

当英军完全进入包围圈后,埋伏在周围的群众瞬间发起猛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