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这座湖广总督驻地、长江中游核心枢纽的城池,不仅是清廷在南方统治的关键要地,更是太平军自起义以来,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太平军能否攻下武昌,对前途命运相当重大——
太平军如何打这关键一仗呢?
深夜,太平军大营帐内,油灯摇曳。
洪秀全手抚《原道救世歌》书卷,杨秀清匆匆入帐,寒气随他身形涌入。
洪秀全目光忧虑,低声问:“东王,武昌城墙高厚,清军布防严密,此番攻城,恐非易事。”
杨秀清神情坚毅:“天王!臣以为,清军重兵皆守陆路城门,长江防线必存疏漏。
我军自湘江而下,水营已有战船万余,何不水陆并进,直取武昌?”
洪秀全起身踱步:“水路?江面宽阔,清军水师若设伏拦截……”
杨秀清展开手绘地图,指尖点向长江:“天王请看!武昌北临长江,若我水师以铁索连舟,三日内必成浮桥,贯通汉阳与武昌。
陆路分兵佯攻东门,实则以精锐从江边破城。清军以为我军必走陆路,定难料江水成道!”
洪秀全沉吟片刻道:“此计虽妙,但粮草辎重如何转运?冬季水浅,战船能否畅行?”
杨秀清胸有成竹:“臣已命唐正财率水营,招募沿江船民为向导,选择搭浮桥的最佳地点。
水路运粮可比陆路快三倍!另派轻舟探路,专寻深港而行。待浮桥落成,我军主力踏江而过,武昌指日可下!”
洪秀全瞬间目光灼灼,抚掌道:“好!东王此策,暗合天父旨意!传令各部,水陆并进,克武昌为我天国立威!”
杨秀清单膝跪地:“愿天父护佑,此战必破清廷!”
帐外寒风呼啸,远处隐隐传来江水拍岸之声。
洪、杨审时度势,面对清军依托的坚固城墙,太平军决定采用“水陆协同、多点突破”的精妙战术。
其中两大关键行动——架设浮桥与地道爆破,成为扭转战局的核心要素。
计划最终要由行动来实现,东王杨秀清急令水营首领唐正财,率部架设浮桥。
时值隆冬,江面寒风呼啸,冰冷刺骨,但太平军将士们毫不畏冷。
在唐正才指挥下,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展开行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嘿呀嘿呀!”号子声传来,只见他们用粗壮的铁索将一艘艘巨舟紧密串联在一起,再用木板、门板精心搭建桥面。
在夜色的掩护下,太平军将士们争分夺秒,齐心协力。一夜之间,两座横跨长江的浮桥,如同从天而降,稳稳落在江面上。
一座连接汉阳鹦鹉洲与武昌白沙洲,另一座则牢牢地贯通汉阳南岸与武昌大堤口。
与此同时,汉口与汉阳之间也成功架设起浮桥,武汉三镇就此紧密联为一体。
这些浮桥的建成,犹如一条条钢铁巨龙,让太平军的人马、辎重,得以快速过江,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