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时期,拈军兵力达十馀万,曾多次击败清军,甚至一度逼近北京,慌得咸丰和慈禧想逃往避暑山庄。
紫禁城寝宫内,慈禧娇美如花,看到咸丰眉头紧锁,她知道是拈军不断壮大让他心焦。
“皇上,拈军善于骑射,何不动用蒙古王爷僧格林沁呢?”
“对啊,我咋把他忘了!”
在慈禧的建议下,咸丰派蒙古王僧格林沁去围剿拈军。
僧格林沁善骑射,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奶奶滴,咱们骑兵对骑兵,谁怕谁!”僧格林沁狠劲上来了。
面对拈军的流动作战,僧格林沁却屡屡受挫,曾经的常胜将军,如今变成了屡战屡败的衰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如今的僧格林沁威风不再,廉颇老矣。
两年后,拈军在山东曹州(今菏泽)设伏,诱僧格林沁追击至高楼寨,
僧格林沁人生地不熟,误入埋伏,拈军将其所率的六千士兵包围歼灭,
僧格林沁受伤,骑着马倒在了麦田里,拈军小兵张皮绠眼尖腿快,跑到麦田里,一枪扎死了僧格林沁,
哈哈,威名赫赫的僧格林沁,竟然死在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手上,你说和谁说理去?
僧格林沁死后,咸丰派曾国藩去剿灭拈军,同治五年的风,吹得比往年更烈。
曾国藩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滔涛浊浪拍打着新筑的长墙,慷慨激昂做着动员报告。
“从今天起,各位将领,我们要实施“以静制动”的战略战策。”
“大帅,何为以静制动?”刘大麻子刘铭传不解问。
“很简单,沿黄河、运河、沙河筑起长墙,派重兵守着!把那些拈匪困死在圈里,再清了他们的老巢,烧光村庄,断了粮道,看他们还怎么蹦跶!”
“明白了!”
可他算错了拈军的野。
那些在马背上长大的汉子,像嗅到血腥味的狼,几次三番瞅准长墙的缝隙就往里钻。
有时是趁着夜色摸过冰面,有时是绕到清军防备薄弱的河段强渡,
曾国藩的河防大计屡屡被撕开口子,折腾了大半年,拈军反倒越打越散,象是浮在水上的葫芦,摁下这头,那头又起。
曾剃头遇到了硬茬,朝堂上弹劾他的折子如雪片,曾国藩望着地图上混乱的战局,终于叹了口气——这差事,我真扛不住了。
同年深秋,一道圣旨送到军营:曾国藩调回两江,剿拈事宜交由李鸿章接手。
而就在清军换帅的当口,拈军大营里也炸开了锅。
此时,总头目张乐行早就成了阴间的鬼,他在与清军僧格林沁部激战时,因叛徒出卖被俘,遭受酷刑后英勇就义。
太可惜了,死时才42岁。
如今没有大当家压着,拈军四分五裂,都想说了算。
如今大致分成了两派,赖文光(太平军将领)嚷着要带东拈军在中原硬扛。
张宗禹嚷着率西拈军去陕西找回民军帮忙。(张宗禹是张乐行的侄子)
吵到最后,谁也没说服谁,再加之清军步步围剿,这伙曾经拧成一股绳的义军,硬生生分成了东拈、西拈两支。
李鸿章率军来到战场上,他玩得更狠,上演了一出“步骑混编”圈地”,一点点压缩拈军活动空间。
这下拈军可惨了,他们为各自为战付出了沉重代价,东拈军被李鸿章堵在江苏扬州,1868年1月弹尽粮绝,赖文光被俘就义。
西拈军回师救援时,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被包了饺子,全军复没,张宗禹失踪(一说投河)。
至此,轰轰烈烈16年的拈军起义,就这么落幕了。
这群淮北汉子,用最野独特的方式,在晚清历史上留下了最狠的一笔。
喜欢请大家收藏:书海阁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