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衙门的牌子挂出去那天,奕欣特意让人在西花厅设了译书馆,招来通晓洋文的学生翻译各国律例、军工书籍。
没过多久,江南制造局在上海黄浦江畔考察建厂地址,两江总督曾国藩拖着病体亲自剪彩开张,
他带着洋师傅调试机器,铁锤敲打钢铁的声音日夜不息。
第一批仿制的洋枪造出来时,李鸿章让人送到北京。
奕欣在神机营的校场亲自试射——铅弹穿透百步外的木板,烟尘散开时,他看着枪身上“江南制造局”的字样,忽然,他红了眼框。
“这枪,比八旗的鸟铳强十倍。”他对身边的荣禄说,“当年八里桥之战,若有这火器,何至于败得那样惨?”
“恭王爷,广方言馆送来翻译的《汽机发轫》。”幕僚方志山递上蓝皮线装书,扉页还沾着油墨味。
奕欣摩挲着书面,突然想起昨夜慈禧太后召见时说的话:“洋务可以办,但不可动摇国本。”奕欣眼神一下子黯淡下来。
朝堂上的争论从未停过。
保守派骂洋务派是“假洋鬼子”,奕欣却坚定推进新政,京师同文馆开了算学、天文课,
福州船政局造出了第一艘蒸汽轮船,轮船招商局的商船开始往来于长江沿线
载淳渐渐长大,偶尔会问起那些“冒烟的铁船”是怎么回事?
奕欣为他制作了一把勃朗宁手枪。教给他如何开枪,奕欣简单粗暴解释说,“轮船冒烟,手枪杀人,都是为了大清江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末了他说:“皇上,您只要安心读书,朝政有太后和臣等打理,便是天下之福。”
少年天子似懂非懂,他确实没添过乱,偶尔偷偷跑出宫“微服私访”,犯男孩子都犯的毛病——泡妞。
顶多到琉璃厂看看西洋镜,哈哈,幸亏同治年龄小,这才成就了“同治中兴”这句历史名词。
同治七年,李鸿章率淮军在山东剿灭拈军,捷报传到北京时,奕欣正在总理衙门看电报——那是他让人架起的电线,
从天津到北京,消息传递快了不止十倍。
他捏着电报纸,忽然觉得肩头的担子轻了些。
同治九年,金陵城外校场。
戈登的洋枪队正在演示新式后膛枪,银亮的枪管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李鸿章接过枪掂了掂,转头对曾国藩笑道:“比咱们的抬枪轻了三分之二。”
“但造价贵了十倍。”曾国藩摸着花白胡须,“江南局今年预算又超了三成。”
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轰隆巨响。众人转头望去,只见江南制造局的炼钢炉喷出数丈高的火舌,铁水如赤龙般在沟槽里奔涌。
李鸿章翻身上马:"走!去看看咱们的第一炉钢!"
同治十三年,大清国又迎来了一个小皇帝,四岁的光绪继位,慈禧专权的时代来到了。
大清内乱结束,外患暂平,江南的桑蚕丰收,轮船局的股息翻了番,连洋人驻华公使都开始说“清国似有中兴之象”。
谁也没料到,这“中兴”竟如镜花水月。
十几年后,黄海之上,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铁甲舰在日本联合舰队的炮火中沉没,威海卫的炮声成了洋务运动的挽歌。
南方革命党起义风起云涌,此时,奕欣早已被罢黜,李鸿章在马关签下条约时,
望着春帆楼外的樱花,想起当年在江南制造局试枪的那个午后,忽然老泪纵横。
而那个被称为“同治中兴”的时代,终究成了大清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
“同治中兴”曾经短暂照亮过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
喜欢请大家收藏:书海阁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