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六年(1856年)夏七月,瓢泼大雨砸向云南大地,彼时,楚雄知府崔治中,袒护云南汉人,竟下令“屠杀回党”,
一时间,蒙化(今大理巍山傣族自治县)、赵州等地回民四处奔逃,清军士兵见一个杀一个,瞬间陷入血光之中——
“杜先生,不好了,快回家看看吧,乡亲们和你的家人遭遇了不测。”
正在蒙化(今巍山)讲学的杜文秀,放下书本,骑上快马就往家里奔。
雨水被鲜血染红,乡亲们倒在血水中,早已没了气息。推开家门,爹、娘倒在堂屋门口,“爹!娘!您们醒醒,孩儿无用!”
杜文秀撕心裂肺哭着,此时清军已经退去,文秀的眼泪随着大雨流畅……
杜文秀是云南大理人,出身回民家庭,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时,三字经倒背如流。
18岁时,曾得到了一本《六韬》,据说此书是汉丞相张良所着,文秀爱不释手,日夜钻研。
本来前程一片光明,然而,32岁时,亲人的惨死,清政府的压迫和残忍,让他的人生,就此发生了转折。
“回民的日子太苦了,交不完的赋税,干不完的义务工!”
我绝不能在沉默中死去!
杜文秀决心推翻清朝的统治,为回民争取自由和平等。
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文秀变卖家产,购买武器和粮食,振臂一呼,带领上千人,迅速攻下了大理府衙。
在众人簇拥下,于大理府署建立“大理政权”,自任“总统兵马大元帅”,“平南王”的大旗,飘扬在府衙门前旗杆上。
谁能想到,这位自幼饱读诗书、曾中秀才的回民领袖,将在滇西大地上,书写了一段持续18年的抗争史诗。
“……”
建立了新政权,废除了清朝制度,杜文秀的谋略迅速显现。
他没有沿用传统农民起义的粗放治理,而是仿照明朝官制建立政权体系,设“三司六部”处理政务,颁布《管理军政条例》规范军纪。
针对云南多民族杂居的特点,他提出“不分汉回,一体保护”的口号,甚至让汉族将领担任要职。
这些政策打破了民族隔阂,政权组织迅速壮大。
短短三年间,起义军便控制了云南53个州县,人马从最初的千人,发展到了十万之众。
滇西烽火惊动了慈禧,慈禧传旨云南总督张亮基,限期剿灭杜军。
张亮基不敢怠慢,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大理城。
正在与众将谋划之时,探马来报:“报总督大人,杜军主力东征昆明,城内兵力空虚,请大人定夺。”
张亮基大喜,“天助我也!弟兄们,活捉杜文秀,太后有赏!”随后,他派参将褚克昌率3万大军突袭大理。
乌云悄悄压向了大理,风雨欲来。当时大理城内仅有数千守军,人人自危,诸将皆主张死守。
杜文秀不动声色,带着亲卫登上五凤楼观察地形,他看到东面山高壁仞,西面树林茂密,正是设下伏兵的最佳去处。
杜文秀脸上露出笑容,心中定下了“诱敌深入,围点打援”之计。
营帐之中,气氛凝重,杜文秀神色冷峻,凝视着眼前一众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