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年(1884年)的北京,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焦灼。
这年是农历甲申年,中法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
清军在越南战场节节败退的消息,像一块巨石砸进本就暗流涌动的清廷中枢。
“太后,法军已经攻进了镇南关,速速定夺!”
谁也没想到,这场败仗最后竟成了慈禧太后手里的一把刀,砍向了以恭亲王奕欣为首的军机处——
这就是后来被称作“甲申易枢”的权力洗牌,一场不动声色,却震彻朝野的“宫廷政变”悄然展开。
【慈禧借题发挥】
恭亲王奕欣主持军机处多年,虽说搞洋务、办外交有两把刷子,但跟慈禧的关系早就一言难尽。
最初慈禧看中他的能力,如今嫌他碍事。奕欣则嫌慈禧手伸的太长,两人明里暗里较劲多年。
中法战争的北宁战败,正好给了慈禧发作的理由。
1884年4月8日,慈禧阴沉着脸召集御前会议,当着光绪帝的面,甩出一道措辞严厉的懿旨:
“恭亲王奕欣,始尚小心匡弼,继则委靡因循,
近年爵禄日崇,因循日甚……着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
乖乖!慈禧一口气,把奕欣和他手下的宝鋆、李鸿藻等军机大臣全给撸了。
理由?
“办事不力”
“贻误战机”。
奕欣跪在小皇帝面前,一句话也不敢说。
让冯子材回撤的是慈禧下的命令,与法国人签订的合约是李鸿章。
如今败了,国人舆论沸腾,板子却打在我的屁股上,还有天理吗?
奕欣委屈的要死!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哪是追责,分明是借题发挥——
奕欣这帮人跟慈禧政见不合,早就成了她揽权的绊脚石,这下,总算找到由头将他一脚踢开。
【削弱奕欣权力的过程】
辛酉政变后,慈禧羽翼未丰、经验不足,需要借助奕欣处理政务,
以稳定朝局,巩固自身地位,两人迎来了一段相对协调的时期。
奕欣凭借其能力与威望,被封为议政王,在军机处领班,权倾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