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精妙了,&0t;一位老工程师喃喃道,&0t;这样的优化思路,简直是&0t;
李明远没时间听恭维,迅分配任务:&0t;张工,你负责信号处理算法;李工,你负责数据加密传输;王工,你负责三角定位的核心计算;其他人协助测试和优化。三天内,我要看到可用的原型系统!&0t;
与此同时,第二组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王工带着他的团队来到机场,三架高空侦察机已经停在跑道上。
这些飞机是从北极熊国引进的,经过了初步改装,能够在高空长时间飞行。
&0t;同志们,&0t;王工指着飞机,&0t;我们的任务是给这三架飞机安装特制的无线电射设备和天线,要保证信号足够强,覆盖范围够大,而且频率稳定。&0t;
他拿出李明远刚刚草拟的设计图:&0t;每架飞机都要装三套不同频率的射机,互为备份。天线要改装成定向可调式,能够根据飞行姿态自动调整方向,保证信号始终指向目标区域。&0t;
&0t;王工,这么复杂的改装,三天够吗?&0t;一位机械师担忧地问。
王工咬咬牙:&0t;够不够也得够!李总工说了,宁可三天不睡觉,也要按时完成。都打起精神来,分头行动!&0t;
老刘的第三组面临的挑战同样巨大。
他们需要在导弹上安装一套全新的接收和计算系统,能够接收三架飞机来的信号,计算自身位置,然后根据目标坐标调整飞行路径。
&0t;这个计算单元必须足够小,足够轻,还得耐高温高压,&0t;老刘对着拆开的导弹弹头愁,&0t;常规电子元件根本不行啊。&0t;
就在这时,李明远风风火火地赶来,手里拿着一个小盒子:&0t;老刘,你看这个!&0t;
盒子里是一块巴掌大小的电路板,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元器件,中间是一个方形的金属外壳。
&0t;这是我根据第三代计算机的技术,专门设计的小型计算单元,体积缩小了80,但运算能力只降低了30,足够处理定位导航的计算量了。&0t;
老刘惊喜地接过电路板,小心翼翼地检查着:&0t;这么小的计算机,真能工作?&0t;
&0t;当然能,&0t;李明远笑道,&0t;而且耐高温,抗冲击,已经过了初步测试。现在你们的任务是把它集成到导弹的控制系统中,让它能接收和处理三点定位的信号数据。&0t;
老刘激动地拍了拍李明远的肩膀:&0t;李总工,你总是能创造奇迹!我们立刻开始改装。&0t;
三组人马分头行动,整个军工厂顿时忙碌起来,灯火通明,人来人往。
李明远几乎不眠不休,在各个小组之间来回奔波,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白天在实验室推导算法,调试设备;晚上在车间指导安装,测试系统。
&0t;李总工,您得休息啊,&0t;老刘看着李明远通红的眼睛,担忧地说,&0t;这样下去身体吃不消。&0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