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渊?你们真的把他寻来了?”李贤大喜过望。
李贤一直想在治下推行屯田的政策,只是缺乏实施人。
后世里,国渊就是曹操麾下屯田养兵的主要负责人。
真要是由国渊主持屯田工作,李贤便可以高枕无忧。
王昌咧嘴笑道:“是的,非但请来了国渊,便是管宁也一并请了过来”。
“喔?这其中可有典故?”李贤知道“割袍断义”取的就是管宁的故事,这是一个能力不下于国渊的人才。
对于国渊,李贤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曾想到搂草打兔子,竟然还有一箭双雕的意外惊喜。
王昌护送管宁、国渊成功穿过了袁绍治下的河北诸郡,心中颇有些自得,此番听到李贤闻讯辽东事宜,他当即笑道:“船只尚未靠岸的时候,公孙瓒指使海寇围攻船队,没曾想被文向将军打了个落花流水,意识到我军实力强劲之后,公孙瓒便刻意交好,恰巧,郑玄先生正在公孙瓒治下,听说都尉要寻国渊,他便派我等将国渊、管宁护送到北海”。
看来公孙瓒为了粮秣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呀,连郑玄说得罪也就得罪了。
众所周知,公孙瓒与刘备同样出自大儒卢植门下,而卢植与郑玄又是同门师兄弟。
有这样的关系在,公孙瓒还是将国渊、管宁送到了北海国。
倘若国渊二人同意也就罢了,若是二人不同意,那公孙瓒便又做了回恶人。
“嗯,两位先生现在何处?”
“正在厅外候着”
“快快有请!”
大儒郑玄门下子弟,名头与徐庶相比不分伯仲。
徐庶师从水镜先生,而郑玄也不是碌碌无名之辈。
李贤如今位居高位,可以说是北海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众人听说国渊是李贤特意向公孙瓒讨要的人物,还留下只他一人便值万石粮秣的评语。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李贤如此追捧?
没过多久,一名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材中等的男子与另外一名身材高大长须飘飘的男子联袂而至。
李贤站起身子,温声说道:“子尼先生、幼安先生远道而来,未能有失远迎,还请莫怪”。
国渊与管宁对视一眼,他们都没想到李贤竟然如此客气。
管宁是北海朱虚人,他在途中便听军卒说了李贤的事迹,那时候还以为道听途说,不足为信。
可现在,刚一见到李贤,他这种谦恭待人,礼贤下士的态度便引起了管宁的好感。
“都尉客气了,沿途间,我见到不少流民正在往剧县而来,不知都尉打算如何处置?”说话的是国渊,毕竟,李贤点名要见的人是他。
管宁是个谦谦君子,自然不会越俎代庖,强出风头。
好在这问题适才李贤已经与众人商议过了,当下,他便开口说道:“为了支援辽东,库房中粮秣无多,我便想从青州百姓手中暂借些粮秣,等待来年,一并奉还”。
流民对于地方来说宛若豺狼虎豹,一旦安置不妥,他们极有可能反噬一口。
这样反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为了以绝后患,多数郡县严禁流民入境。
北海国之前究竟了数万青州流民,在国渊想来,这一次怕是没有余力照应了。
提出这个流民的问题,原本国渊就存了考校的意思,没想到李贤竟然答人如此出人意料。
库房的粮秣不多了,非但不去向郡府讨要,竟然想出从百姓手中暂借的主意。
能够出这主意,那便说明李贤在乡民中拥有极高的威望,若不然,老百姓哪里会买账?
“都尉爱民如此,流民之幸”
“若是子尼先生有暇,不如替我负责流民之事,如何?”
国渊没想到甫一见面就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