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卒应诺离去,安排妥当之后,守将才松了口气。
自打陈登接到陶谦的命令,离开徐州前往青州奉迎李贤以来,下邳的街头巷尾便流传着“陶谦大义让徐州,属意李贤接位”的典故。
在流言中,陶谦一心为民,不谋私利,简直成了“伊尹”再世。
相对于名声不显的大公子陶商,无恶不作的二公子陶应,青州刺史李贤无疑是接任徐州的最佳人选。
有好事者已经将北海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宣扬了出来,他们大肆唱诵着李贤的好处,当然了,也有人趁机唱反调,说李贤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十足的伪君子。
陶谦没想到,他的一个决定竟然引来这么大的动静,还闹得众人皆知。
这种情况下,倘若陶谦出尔反尔,一定会为千夫所指
下邳城,刺史府。
陶谦躺在病榻上,闭目养神,这些时日,他想了很多,从年少时的得意轻狂,到曹操大军入侵时的无助彷徨,在所有帮助他的朋友中,李贤出力最大,据说李贤待人宽厚,极少严刑峻法,将徐州交给他,是陶谦深思熟虑下的结果。
对于城内的流言,陶谦有所耳闻,他明白,这八成是李贤故意搞出的小动作,逼得他不得不就范。
虽然心中有些不爽,可陶谦知道,李贤这是在防患于未然,谁让陶应一直在折腾呢?
想到次子陶应,陶谦顿时感到一阵揪心,这个不省心的混账东西竟然拉帮结派,意图逼宫,实在让人忍无可忍。
那刘备虽说一直有仁义之名,可却岂是任人拿捏的货色?此番听令于陶应,背地里还不知道打了什么算盘!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唯有陶应身陷局中难以自拔。
“报,使君,典农校尉陈元龙与青州刺史李贤已经到达北门外,陈校尉请示,可否让其入城”
陶谦睁开眼睛,嘴里道:“城外有多少人马?”
“只有骑卒千余人,并无步卒”
陶谦松了口气,沉思半晌之后,他说道:“让他们进城吧”。
“喏!”
北方呼啸,骑在高头大马上,李贤心潮澎湃,他筹划了这么久,阴谋、阳谋双管齐下,今日,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
徐州呀,一旦收入麾下,南可威逼江东,西可进击曹操,战略空间等于增加了一倍有余。
如果算上徐州的人口、土地、资源,李贤只要稳住人心,他的实力便会突飞猛进。
想到美处,李贤忍不住面带笑意。
按照赵云的命令,一千名军卒有一半人已经下马休整,剩下来的一半人在马上全身戒备。
斥候已经放到了五里开外的地方,一旦有风吹草动,这边可以及时作出防备。
等了约莫有一炷香的功夫,忽而,“哒哒哒”,一阵马蹄声出现。
李贤与赵云忍不住回首望去,来的骑卒身着皮甲,腰跨弓矢,是最外围的斥候。
什么情况?
“报,使君,城南处的陶应正往此处而来”
“有多少人马?”
“骑军不过三百人,余者都是步卒,大约在六千人上下,骑军距离此处不过四里,可要派人阻拦?”
李贤摆了摆手,道:不必了,传令下去,务必多加小心,若有情况,即刻来报”。
“喏!”探马接令而去。
陈登脸色阴沉下来,陶应前来,肯定又要闹出事端,“使君,可要暂避锋芒?”
“不必,我且要看看陶应意欲何为”
这时候退避三舍,反而会让陶应以为李贤怕了他。
一个纨绔子弟而已,即便有几千兵马相助,又能把李贤怎么样?
李贤仅仅是个盐丁的时候便敢只身杀入游缴所,将贪婪的朱扒皮杀死,现在,身旁有赵云这等绝世猛将护佑,又有千余精锐骑卒在手,谁怕谁?
有敌来犯,赵云一声令下,五百骑卒便翻身上马,与其他同伴一道严阵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