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很是谨慎,“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何解?”
“使君已经定下以夷制夷之策,接下来,只要拉拢、分化蛮夷,再蹿啜他们攻城拔寨,想必事半功倍”
李贤灵光一闪,他想到后世里赫赫有名的无当飞军,他们的来援便是三苗后裔的武陵蛮。
历史上,刘备伐吴,无当飞军大显身手,连甘宁都死于这些蛮族之手。
眼下,成立无当飞军的条件已经有了,只要给予足够的支持,无当飞军必可成为一支劲旅。
对了,好像大将王平便是无当飞军的第一任统帅。
李贤记得王平正在自己军中,看来,有必要让他尝试一番!
困惑依旧的难题一一化解,李贤心情极佳,他邀请徐庶、田丰共进午餐。
用膳之后,二人告辞离去。
李贤取出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后世里的历史走向:建安四年,曹操、袁绍爆发官渡之战,张绣归降曹操;建安五年,献帝密诏诛曹操,官渡之战以曹操获胜而告终,接下来,孙策身死,孙权继位,周瑜、张昭共同辅佐孙权,成为孙氏的左臂右膀;建安六年,刘备败走荆州,驻军新野,诸葛亮出山,益州赵韪起兵,兵败身死。
眼下,献帝刘协、刘备、袁绍都已经死去,可以利用的脉络只剩下孙策、赵韪。
赵韪之事只要派人知会刘璋即可,不必多下功夫,真正需要在意的确是孙策。
历史上,孙策是怎么死的来着?
好像是遇刺?
李贤心中蹦蹦狂跳,他想到一个一劳永逸的法子“刺杀孙策!”
孙策不死,江东必成祸患。
只是,眼下孙氏并未流露出敌视的迹象,如果李贤抢先下手,万一消息传到孙尚香耳中,李贤该如何自处?
李贤犹豫再三,只得暂时按捺住行刺孙策的想法。
章武元年六月,公元199年,士燮归附孙策的消息传到许都。
曹操不喜不怒,他将贾诩、郭嘉等人召到府中,仔细问询:“文和,孙策可有结盟的意向?”
贾诩锊须颌首,道:“孙伯符愿意对付李贤,只是,眼下交州新附,孙伯符不愿出兵”。
曹操皱起眉头,“会不会是孙伯符的缓兵之计?”
“应该不会,孙伯符有枭雄之志,绝不甘心屈居人下,李贤虽然与他有姻亲之谊,然而,孙伯符却早有不满”
“喔?这是为何?”
“李贤官位已至大将军,领青州牧,孙策呢?不过是个会稽太守罢了,如果真要计较,甚至比不得士燮的地位,有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孙策怎能满意?”
曹操来了兴致,“不错,这是其中之一,还有吗?”
“荆州为江水要道,江东偏安一隅,远离中原,孙策若想染指中原,必须谋夺荆州,然而,李贤却先下手为强,占据荆州重地,孙策怎能不恨?”
曹操满意地笑了起来,“不错,不错,文和所言极是,照此看来,孙策当可为援!”
郭嘉看了贾诩一眼,提出异议:“使君,孙策虽可为援,然而,我们却等不起了,青州大军已至濮阳,长留危在旦夕,现在,我需要的是及时来援的帮手,而不是潜在的盟友”。
曹操叹了口气,他知道郭嘉说的有道理,可是,放眼天下,还有谁能够助他一臂之力?
“张鲁自顾不暇,马超、韩遂自相残杀,孙策无心北上,奉孝,谁能助我?”
郭嘉一字一句地说道:“孙策!”
“嗯?此言何解?你不是说我们等不起了吗?”
郭嘉正色道:“使君,正是因为我们等不起,所以才需要想办法改变江东的策略”。
“奉孝有何妙计?”
“我听说孙策有一弟,名曰孙权,他们两兄弟极为友善,如果孙策暴毙,孙权一定会为其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