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一个人写诗求偶,下面一个人写词约人钓鱼,再后面的人吐槽时政,更后面的人则说天气、聊境遇、讲鬼故事。”
“皆是答非所问,凑在一起,莫名玩闹罢了。”
许三多突然起身,告罪一声,就抱着桌上的砚台去院中水缸清洗。
李时珍见状,无奈的摇头笑了笑,将刚才邻房太监给的令牌放在桌上。
又从香囊中取出嘉靖给的银章,怔怔出神。
清有密折,明有密疏。
明朝的公文,不管是给内阁的,还是给皇帝的,都是实名的,理论上是公开的。
即,公文不要求保密,可以对外说。
很多时候,内阁刚看完公文内容,北京民间就知道了。
经常有人引导民意,阻拦某项提案。
但如果你想对皇帝说些私事、想恭维一下皇帝,怎么办呢?
明朝,骂皇帝是政治正确,挨廷杖,是光荣。
明朝时期,挨了廷杖的官员,会让奴仆把自己放在木板上,抬着自己从六部官署走一圈,再从街上大摇大摆、专门找人多的地方,慢悠悠的回家。
回到家之后,交好的官员们,还会选个良辰吉日帮他摆酒席。
无他,挨廷杖了,和娶妻、生子、高中一样,是大喜事。
这种时候,哪怕是和挨廷杖的官员不对付的人,也得捏着鼻子送份礼,最差也得嘴上夸两句。
但官员都以和皇帝作对为荣,朕怎么办?
千古圣君也好、绝世昏君也罢,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忠心自己的人,都喜欢对自己说些其他人不说的真心话的人。
于是,密疏应运而生。
密疏是直接承给皇帝的,不署名,盖上银章封住。
而银章,是皇帝赐予的,每个人的印记都不同,只有皇帝才知道谁是谁。
这样你就可以对皇帝说些平时不方便说的话,比如给谁上上眼药、给皇帝表一下忠心。
不用担心传出去,坏了名声。
毕竟理论上,皇帝不可能把臣子对自己的私房话告诉其他人。
这是皇帝应该遵守的政治规矩。
当然,也有皇帝不讲武德。
万历:你在内涵谁?
万历朝国本之争,辅申时行在外地,许国主持内阁事务。
许国和群臣商议以后,决定给万历上书,让万历给朱常洛办册封仪式。
因为内阁辅是申时行,所以在这道上书中,许国将申时行写在第一位。
虽然没经过申时行同意,但是合情合理。
难道你申时行不同意立太子?
辅申时行知道后,也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