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江必守淮。
这句话,是自古至今无数场战争总结出的经验。
作为南方政权,长江虽为天险,可单靠一个长江作为防线,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将防线前推,挪至淮河一线,才较为稳妥,若能饮马黄河,那自然最好不过了。
秦岭与淮河一线,是华夏南北的分界线。
淮河以南气候潮湿,水网密集,天然不利于骑兵大规模冲锋,因为作为南方政权的第一道防线最合适。
可淮河并非无懈可击,存在两处漏洞。
因而,南方政权在这两处漏洞上,修建了两处城池,镇守漏洞。
分别是合肥与寿春!
南方政权想抵御北方,合肥与寿春必须握在手中,而北方政权若想南下,同样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拿下这两处重镇。
正因如此,上千年来,南北政权为了争夺这两处重镇,爆发了不知多少次战争。
这其中最著名的两场战役,便是孙权的合肥之战,以及刘牢之的淝水之战。
一处在合肥,一处在寿春。
孙权打合肥,可是足足打了六次。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为何?
就是因为庐州是北方南下的通道之一,不将这个通道握在手中,曹操想打他就打他,而他却一点办法没有,睡觉都睡不踏实。
庐州作为南北方政权争夺的重镇,外加又是杨行密的龙兴之地,重要程度自然不言而喻。
因而,镇守庐州的观察使,也就成了重点。
这个人选,杨行密安排的是刘威。
刘威是杨行密牙将,亦是家臣,这是正儿八经的亲信,嫡系中的嫡系,曾数次在战场上救下杨行密。
并且,在与孙儒的决战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要说整个江南,谁是杨行密最大的敌人,非孙儒莫属,其麾下‘吃人军’悍勇异常,士兵皆悍不畏死。
杨行密与孙儒交战数次,皆都大败,最凶险的一次,甚至连庐州这个大本营都丢了,只剩下一个润州。
也就是在大败孙儒,吞并其麾下‘吃人军’后,杨行密的实力才得以暴涨,最终称霸江南。
这样一个忠心耿耿,且有勇有谋的心腹,让其镇守大本营,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而庐州刺史的人选,杨行密本来定下的是王茂章。
如此一来,王茂章与刘威二人可互相制衡,不至于有人一家独大。
可惜杨渥因私人仇怨,并未听取。
如今的刺史之位空缺,由刘威兼任。
不过,多疑是上位者的天性,所以杨行密也留有后手,刘威虽贵为观察使与刺史,可军中将校,多为杨行密的本家亲戚。
宗亲嘛,到底是一家人,相比外人更加可靠。
合肥县。
作为一个军事重镇,合肥并不繁华,反而从内到外透着肃杀之气。
每日戌正一刻,准时宵禁。
百姓不得随意外出,违者严惩。
当然,凡事都是例外,特权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存在。
深夜,万籁俱静,街道两旁的铺面大门紧闭,漆黑一片。
月光下,两道身影漫步在牛尾街上。
为首一人高高瘦瘦,穿着讲究,腰间悬着一块羊脂玉佩,在银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