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万事俱备的不仅是赵明与田畴两个,现在同样也有目地更加明确地曹操!
七月二十日,每日只是草草参加朝议,在朝廷众多官吏以及杨奉奇怪地目光下经常会见于赵明与田畴地刘协,直接于这一日早朝间由中常侍宣读了田畴与赵明的上表,其中述言&ldo;职守已尽,思归旧属,而百姓多有不舍,愿意跟随良多,请皇上批复,准愿迁离者随军而行&rdo;。这个表章一出,当然是引得朝廷一片大哗,反对者极众,其中更是包括了太尉杨彪这个绝对忠于汉室的重臣。
令人奇怪的是,刘协的表情极为的淡然,无论反对声音如何强烈,依旧是以&ldo;洛阳之地多有流民聚积,本无固定户籍,今准其入徐州由幽州牧、安平侯安置,请田、赵二位将军准备妥当后,可以此月底,次月初之际离都&rdo;作为结论。
刘协虽然平日间多是听从大臣所言,但在少数自己有主见的问题上,却也是油盐不进,明白他这点的臣子们,立时便熄了请其收回成命念头,只是依着平日派系,于下朝后多互相往来,多番猜测其中究竟并想着往后之事……
此后的十数天,刘协依旧是至少每过两日,必然会召见因为情势变得更加微妙,故而所带随从侍卫极多地田畴与赵明二人。
而到了七月二十三日,忽然间御医诊断出刘协感染风寒,不宜过多说话,因为情况严重,十六岁的刘协又属于变声期的紧要时刻,故而极可能以后声音会有变化。
于是其后朝议之时发言渐少,愈来愈喜欢以点头摇头,而以身边轮职之中常侍代宣准与不准,也不用多说理由。
实际上,现今所谓朝议也根本没有极为重要之事,无钱粮自然没有依着官职发放俸禄,没有太多军队,自然也只能固衬于关隘,一切朝议之事都是形式上过场而已,往往有只是百官与刘协入宣政殿,然后无事启奉下再退朝而已。田畴与赵明二人,便浩浩荡荡地领着连绵数里的队伍,依着前时吩咐规矩地向徐州进发。历十一日,于八月十六日到达徐州郯县。
而这时,正是刘晔招安于东海海贼取得最重要进展之时,难道洛阳的大变,便以这种最终结果而落幕了么?
当然不是!
卷八:刘曹联盟第二十章天子之事
&ldo;启禀主公,东海之水贼,三大势力现今除却王通未表示归顺以外,其余李群,杨甫两部皆愿接受整编,将在两日后到达朐县我水军大营之外!&rdo;
在刘晔问及东海之事进展之时,陈群便将刚收到太史慈所上报之消息道出。
&ldo;水贼猖狂以久,这也与朝廷从未有过大规模成建机之水军有极大关系。之前消息已然表明,这王通便是最早也是最为顽固的水贼一支,他若归顺倒反显出别有所图!今既有李、杨来投,则可充实数千入水军,分散编制后由其教授于我水军士兵舟船上作战经验,填补吾军空白之处,已能达到此次招安目的!那王通,便先任由他再逍遥些时日了!&rdo;
这一日正是八月五日,刘晔先听闻这个消息,再结合以袁绍正在集结大军,明显地将与公孙瓒决战,幽、冀一带已是重兵防守,他往来极为不便情况,整备水军,然后剿灭海贼,从此便以快船沿海行于两地,虽然由于需得绕路以及风向影响,行进速度比诸于快马会慢上许多,但是却胜在万无一失。
刘晔与袁绍迟早会对上,他来往于两地已不下四次,袁绍当然会得到这个情报,至于他最终会否想着特意设局将刘晔&ldo;请&rdo;到他面前,这就是两说之事。
刘晔不喜欢这种关系自身之紧要大事由得别人心意去行事。故而他会如此早作谋划,利用建军水师,不仅可以扫平东海匪患,使得沿海驻守之兵员可以得到解脱,从此再多近万可用之兵;也可以用舟船往来于幽、徐,若能顺风以往,速度并不会比快马慢上多少;更可以为将来作打算,无论是决战于水师极利地东吴,亦或是行于海外。一支精强的水军,这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一举三得之事,也无怪乎刘晔会将重心偏于此事上,每日必问进度。
&ldo;今日大事已然议毕,诸卿若无进言,便可散去……&rdo;
刘晔见议事已到尾声,最紧要之事已经落定,对于其余诸多大小事务。他却能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
一时间并无人进言,就在此时,众人以为应会结束议会之时----
&ldo;报!启禀州牧大人,有驿报传来,田、赵二位大人将所携民众暂且安置于沛国后,已带着五千军士到达郯县西门外!&rdo;
一位小校急匆匆入内,单膝跪下行礼大声如此禀报道。
&ldo;哦?子泰与子清可谓是劳苦功高。今诸公且随吾一道出城迎接罢!&rdo;
听闻田畴与赵明总算安全返回,刘晔也是心中一喜,立时便起身如此说道。
众人对于这两位很早归于刘晔,并使洛阳一地固若金汤,缓缓恢复了一些都城旧有容貌的刘晔心腹也是极为好奇的。随刘晔一起出城迎接,以示亲近,这并非是什么难堪之事,比于前时刘晔作出出城相迎吕布时他们中有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这次便显得极整齐,众人一齐道:&ldo;谨从明公之命……&rdo;
刘晔的召集所有州府中有资格之人议事的时间是在早上,颇有些朝廷朝议风貌。而他出城迎接某人或某个队伍,这却是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