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是如此而已……
现今知道他不少情况的刘晔,已经明显地表明了态度---
便算是他公孙度现时立即宣布投降,也不可能再继续作他的掌权官吏职位,也许仅能保住一家性命而已。当然,这是公孙度的猜测测,何况在事情不到最后一刻答案揭晓之时,人总是会抱着一种期待或者说是伐幸、不服输的态度。
以此理推之,自认为在辽东以守城消耗战,占了人和、地利之势,公孙度当然更不会相信自己会输得一败涂地……
&ldo;公孙太守,机会只有一次,孤已算给过,却是你自己不愿去珍惜,闲话休提、来日再行战过便是!公孙太守将来却也不必太过遗憾。选择,总会有对有错之时,告辞!&rdo;
刘晔此次与已然四十七岁的公孙度对上,无论是言辞还是威势,都完全压制住了对手,而最终的结果也是在他意料之中,故而事不可为了,他第一时间便选择了结束这个无用地对话。
&ldo;安平王慢走,度也只想说一句:命运向来不定,谁赢谁输尚在两可之间,希望安平王莫要落于度之手中!&rdo;
算得已是撕破面皮的公孙度,却也是毫不客气地回应道,终以此言收回点他先前被刘晔一番针锋相对话语压抑在胸中的闷气。
乍一回到安市城中,公孙度立时便下令严加戒备,也不惜血本的派出大量探子打听刘晔大军,特别是攻城利器投石机的动向,石弹的补给情况等等。
在他看来,自然是不需得多久,刘晔必然借这个士气极高时候会选择攻城。
然而,刘晔如何用兵,却并非那么简单便能猜到的,便在公孙度紧张得连续三天每日仅休息一个时辰左右,其余时刻皆紧张地安排布防,以保障万无一失之时,刘晔大军的动向依旧是每日晨、晚定时操练,那带着杀气的呼喝声,也是不时地传入城中。是否此时攻城?&rdo;
对于刘晔的安排,戏志才也是有些难知关键,先前刘晔吩咐的三日间定时操练,疲劳敌手,缓敌锐气之策已完成,他便在第一时间来请问道。
&ldo;攻城为战争最下之策,非必须时不取,既使我等有投石机这等攻城利器也是如此,毕竟伤亡数字极大之事实不能避免……&rdo;
刘晔地这句话,直接让戏志才面色稍稍一愕,刘晔珍惜属下士兵却是所有人都知晓得,但若不攻城,那大军终日所消耗地粮草便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何况远离幽州之地数百里,补给又非极易,不攻又哪会有胜利?
刘晔地下一句似乎自言自语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
&ldo;此战决胜之处,并非在于此地……&rdo;
卷八:刘曹联盟第三六章计定待成
&ldo;主公常言,士卒不习于实战,终只是纸上谈兵,不成铁血军旅!故而虽然战争必有伤亡,却是士兵们必须经历之蜕变过程。为何今时主公却全以顾惜其之伤亡出谋,而忘却练兵之根本所需?&rdo;
刘晔并不在意属下当面指出自己的不足,相反他还持着鼓励态度。于是,他的属下便有不小的敢于直谏之人,田丰如此、张昭如此,戏志才也是如此……
&ldo;志才却是有以偏论全之嫌。孤论述之法,与现时不作无谓伤亡而另寻战机并无冲突,关键便在于伤亡既然无法避免,那么便应当尽量减少,以最小的代价而达到预定的目的攻城战中,攻方士卒的素质强弱,对于伤亡数字的减增影响并非极大,那么以攻城战来达到练兵效果,也仅是说笑而已!真正能磨炼军士的,还是在于旷野的遭遇决战!现时不攻城,并不代表后面便无所作为,只是设法使得敌手比我们更急于决战,迫其放弃城守优势,如此岂非大妙?&rdo;
刘晔在给下属们解释自己想法的同时,也将整个战略思路再理清一遍,检索其中不足之处,仅从这点来说,解释下得益的不仅是茅塞顿开的属下们,同样还有更加完善自己思绪的刘晔。
&ldo;主公之意,似乎公孙度几已成必败之局,然则其立足辽东如此复杂之地数年而不倒,反而根基稳固,由此可见其本领并非虚传!而先前主公也是多忌惮于先与其发生矛盾。以免腹背受敌,今时为何却又信心十足,似乎覆掌间便可将其拿下?&rdo;
为了保密,刘晔对于自己的续步计划并未与属下全数讲明。这并非是不信任属下,而是毕竟人多口杂,终有泄露之嫌,他不愿意在这个紧要时候走漏消息,故而严守安排,先前并未与张飞以及戏志才交待关键。
戏志才当然也是明白这点的。那么他为何会&ldo;明知故问&rdo;?
&ldo;现时确实已到可以与卿等说明时机,关于辽东情况。早在出战前,孤便已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极多,包括于避难于外地原公孙度属下李敏等人现今皆在蓟县安居,对于此处形势,公孙度将采取战法。以及攻克难易程度,孤心中自有计算。若依其余诸侯之法。胁裹百姓打头阵冲击敌城,则平复辽东全境也并非极难之事。但有些理念却需得由始至终地坚持!故而孤只得另做打算。辽东行军地图在此,志才,翼德,汝等且可细观其属地布局,能否想到些什么?&rdo;
这个回答解释了戏志才为何会在此时动问先前刘晔不愿意透露情况的原因----既然战局在刘晔实行&ldo;不攻&rdo;战略下陷于僵持,那肯定便是到了即将动用计谋之时!而刘晔也未将结果一次道出,却是将早就准备好的辽东详细地图命人悬于帐中,令心腹们自己开动脑筋,若能得出与刘晔一样的计划。便是他们又接受了一次大战谋略地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