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下面去的将军,站在那里四下看,看见敌人的帐篷还好好地立在那里,望远镜里已经没有任何敌人,就想到帐篷里,有几万匹战马。还有粮食,搬回来,是很好的战利品。可是,李岩总司令没有安排这个任务,看来需要请示一下。就派了一个通信员去请示总司令。
通信员到李岩那里把关外将军的请示报告说后,李岩笑了,说:“去告诉你们的将军,我们打仗主要是消灭敌人,不是要敌人的东西,不是把敌人逼走。敌人的东西暂时留在那里,留给敌人。”
通信员出关,将李岩总司令的话告诉将军。将军说:“明白了!”
过了中午,李岩站在固关的关楼上,见清军已经把他们的帐篷和里面的东西全部搬走了。就叫李怀仁来。
李岩要李怀仁派十个人,分两个组带着两个望远镜,在前面原来“故关”长城的山梁上,一个组在北山、一个组在南山去查看敌情。一是看敌人现在在做什么,二是弄清敌人布防的情况,清楚了就回来报告。
李怀仁马上就去安排,派出十个战士,分成两个组去侦察敌情。
刚送走李怀仁,外面的卫兵就进来报告,李大亮将军来了。李岩马上出去迎接,看见李大亮已经在外面等着了,李岩说:“二哥,你们来了?”
李大亮说:“我们走得太慢了,你们仗都打了两次了!”
李岩说:“不是你们走得太慢,是你们路途远了一些。”李岩说:“二哥,进帐篷里面坐!”
李大亮进了帐篷,李岩叫侍卫端茶。李岩将茶送上,说:“二哥,你们辛苦了!”
李大亮说:“不辛苦!不辛苦!只是夏天太热了。”
李岩问:“二哥一路上有什么见闻啊?”
李大亮说:“这一路上,我看见老弟的《告汉族同胞书》、《通告》到处都张贴出来了。州县发的数量不多,还自己抄写了不少,在各乡镇张贴。”
李岩说:“这说明了各州县是拥护这两个文件的。重要是老百姓对这两个文件的拥护不拥护,听到过老百姓的议论没有?”
李大亮说:“各地,认识糊涂的是一些富人。我到了大的镇,脱了军装,专门去听文件下面老百姓的议论。以前许多富人认为,吴三桂到清国借兵,是报崇祯皇帝的仇。看了《告汉族同胞书》都认识到,吴三桂不应该引清兵入关。吴三桂不顾民族安危,投降清军就是汉奸。”
“听那些对《通告》的议论,也有人说:‘朝廷不是已经说过三年不征税赋了吗,怎么又要征税?’当场就有人说:‘不征税,我们的军队吃什么?’有人说:‘其实,我们在担心以后税的轻重,不是免不免税。听说大清也颁布了一个收税的法令,他们的税免除了明朝两饷。我们大顺的李岩总司令,免除了三饷。你们看,李总司令还有一条,如果原来的税赋过重的地方,还可以报告减少。税赋就更轻。’”
“也有人说:‘这下好了,李岩总司令上前线,不说打败清军,至少也可以抵抗清军。’有人说:‘听到过没有,李岩是常胜将军,清军肯定要被消灭。听说李岩是李世民的后代,打仗厉害得很。这下闹了好几十年的女真叛乱,要平息了。’”
李岩说:“老百姓期望高啊,我感到担子重啊!”
李岩说:“我们现在只有几天的粮食了,我只希望在清军那里借一点粮食来解决困难。”
李大亮说:“这一路,我都在问粮食价格。山西这些年,只有靠南边经历过大旱。中部没有经过大的水旱灾害,粮食价格比我们怀化还便宜。市场上很好买。不像河南,才丰收,饿怕了都在储存粮食。粮价比这里高多了。”
这时李怀祯进来,看见李大亮到了,说:“二叔到了啊!”李大亮点点头。
李怀祯说:“总司令,我刚才统计出来,今天上午的战斗,消灭镶黄旗六千人,消灭镶红旗一千五百人,一共消灭七千五百人。”
李岩说:“清军假设只有二万人,他们现在剩下一万三千人的样子。假设二万五千人,还剩一万七千人。这里面他们还有伤兵估计三四千人。他们又是败兵,我们假设集中我们所有的人。原来的兵守关,有四万人,是可以一举消灭他们的。”
李怀祯说:“娘子关还有四千我们的部队,可以调来。”
李岩说:“可以,歼灭敌人,战士多一些,射出的箭就多一些,威力就更大。”
李岩说:“传我的命令:”李怀祯马上就掏出本子记录。
“固关交由原来的守军守卫。其余各军全部休息。调娘子关的驻军全部,到固关后面扎营,等候命令。”
李怀祯马上就出去安排、传令。
李岩说:“二哥,你也去安排你们的军队休息吧!”
李大亮站起了说:“是!”说完就去安排自己的部队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