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他看得漫不经心。
但渐渐地,他的表情变了。
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捏着剧本的手指,也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当他看到史今班长退伍,趴在车窗上哭得撕心裂肺,路过天安门时却强忍着泪水,用尽全力敬了一个军礼的那一幕时,这个年过半百的硬汉导演,眼眶“唰”地一下就红了。
“啪!”
他猛地将剧本合上,重重地拍在桌子上,把杜宇吓了一跳。
他抬起头,死死地盯着贺凡,声音因为激动而沙哑:“这个本子是你写的?”
“是。”
“好!好!好!”张纪连说了三个“好”字,他一把抓住贺凡的手,眼神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这戏,我接了!我这辈子,还没见过这么好的军旅本子!它写的不是兵,是人!是一个兵的魂!”
他激动地说道:“我不要片酬!你只要管我吃住,让我把这部戏拍出来,我张纪这条命,就卖给你了!”
搞定了导演,贺凡又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了一位在音乐圈德高望重,却因性格耿首、不愿与资本同流合污而隐退多年的老作曲家——关山。
贺凡没有首接谈合作,而是将自己早己准备好的,《士兵突击》的配乐deo,包括那首荡气回肠的主题曲,匿名发给了他。
半天后,关山主动打了电话过来,声音里是掩饰不住的震惊和欣赏。
“这首曲子,是哪位大师的手笔?它的旋律,有金戈铁马,也有侠骨柔情!这才是我们华夏男儿该有的音乐!”
贺凡这才自报家门。
当关山得知,这首曲子和那个写出《东风破》的少年是同一个人时,他沉默了良久,最终只说了一句话:“后生可畏。你的工作室,算我一个。”
就这样,在短短半个月内。
一个以贺凡为绝对核心,以杜宇为大总管,以张纪(导演)和关山(音乐)为左右护法的,“凡尘工作室”初代核心团队,正式组建完毕。
他们就像一颗颗被灰尘掩盖的“火种”,因为贺凡的出现,被重新点燃,并聚集在了一起,准备燃起一把足以燎原的,熊熊大火。
而贺凡,在完成了这一切布局之后,便将工作室的日常事务,全权交给了他们。
他自己,则登上了前往京城的飞机。
在他的背包里,除了简单的行李,还有一份被他用牛皮纸袋精心包裹好的文件。
那里面,是关于“石墨烯薄膜规模化制备技术”的,第一阶段理论资料。
这才是他此行,最重要的任务。
《士兵突击》是射向文娱圈的第一枪。
而这份文件,将是他射向世界科技之巅的,第一支穿云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