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排厅里的气氛比食堂更压抑。学生们穿着演出服,却没人化妆,领唱的女生声音发紧,唱到“还我河山”时突然破了音。有人把日本军旗的道具扔在地上,用脚碾了又碾,没人说话,却都红了眼睛。陈怡站在侧台看周文,手里攥着块手帕,被指甲掐出了印子。
散场时己近十点。陈怡把本《战时宣传手册》塞给周文:“这个或许有用。”张楚跟在后面,看着周文手里的手册,脸拉得老长。
回到宿舍,刘远和刘志辉还在讨论刚才的合唱。周文躺到床上,摸着怀里的手册,听着窗外越来越密的脚步声——是巡逻队在校园里来回走动。十一点时,远处传来几声枪响,像是信号弹划破夜空。
“文哥,你听!”刘志辉坐起来。
“没事,可能是演习。”周文压下他的肩膀,心里却清楚,这是暴风雨前的最后一点动静。
1月28日清晨,周文被窗外的喧闹声惊醒。他趴在窗台上一看,只见操场上站满了学生,正举着条幅,旗帜发泄着连日来日军压迫下的不满。
“醒了?”刘远啃着馒头走进来,“陈怡同学刚才来说,上午自由活动,下午再排练。”
周文眼睛一亮:“正好,我想去东方图书馆看看,听说那里的古籍特别多。”
“我跟你去!”刘志辉立刻举手。
“我也去。”张楚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门口,手里还拿着本《中国文学史》,“我对古籍也有研究。
周文心里暗骂一声,面上却不动声色:“好啊,正好有个伴。”他故意提高声音,“听说那里有的《永乐大典》,去晚了怕是看不上了。”
陈怡果然从隔壁宿舍探出头:“东方图书馆离这儿不远,我带你们去吧,我认识那里的管理员。”
周文要的就是这个。有陈怡在,张楚总不至于一首盯着他。
从复旦到东方图书馆只要半小时路程。越靠近闸北,街上的气氛越紧张。穿灰色军装的士兵背着步枪匆匆走过,卡车拖着大炮碾过路面,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路边的店铺大多关着门,只有卖烧饼的摊子还开着,老板一边擀面一边往北边望,擀面杖敲在案板上“咚咚”响,像在敲鼓。
“前面就是东方图书馆了。”陈怡指着不远处的钟楼,“那是商务印书馆建的,里面的书能排满整条街。”
图书馆的红砖墙爬满常春藤,门口的石狮子嘴里含着石球,爪子却缺了一块——据说去年被日本浪人砸的。管理员是个戴老花镜的老先生,看见陈怡就笑:“是小陈啊,今天怎么有空来?”
“带朋友来看看。”陈怡指了指周文,“这位是东吴大学的周文,想看古籍。”
老先生点点头:“上去吧,三楼的古籍区今天还开放,明天就说不准了。”他叹了口气,“听说日本兵要打过来了。
周文假装看书架,眼睛却在飞快扫视。图书馆是回字形结构,二楼和三楼都有回廊,东侧的窗户正对着后巷——那里最偏僻。他趁张楚缠着老先生问东问西,悄悄溜到东侧窗边,假装推窗户透气,指尖在锁扣上摸了摸——是黄铜暗锁,不难打开。
“周文同学,快来看!”陈怡在三楼喊他。
周文应了一声,临走前特意记下窗户的位置——三楼东侧第三个,窗外有棵老槐树,正好能遮住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