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多就顺便为与他们观念的企业提供一点帮助。
这叫联谊。
当28日上午股市开市,所有人都兴奋了,股市几乎全线飘绿(全世界只有中国股市以红色代表涨)。
尤其是与基建有关的,涨幅特别大。
很显然这是受了24日卫雄宣布的两个消息的影响,对于英国经济来说,那两个消息就是强心针。
让市场资金更加看好英国经济。
英国媒体自然是对卫雄再次歌功颂德。不过这个时候,作为始作俑者的卫雄早已离开英国了。
……
1985年9月22日,在纽约广场饭店。
美、日、英、法、西德5个工业发达国家的财长和央行行长秘密举行会晤并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五国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
使美元对日元、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从而导致日元大幅升值。
由于日本的经济是典型的外贸出口型。
日元升值使得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产品出口额迅速萎缩,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为挽救这种局面。日本政府被迫采取了宽松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然而宽松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使得市场上流通资金过剩,随后这些过剩的资金让日本国内掀起了投机热潮。
尤其在股票交易和土地交易市场最为明显。
过分的投机活动又使得日本的股价和地价出现了持续的暴涨,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增长水平。
最终导致了“泡沫经济”的产生。
泡沫经济的繁荣首先体现在股票价格的高涨上。
1985年到1989年四年间,日经平均股价增加了2。7倍,平均每年增加28。4%,是战后股价暴涨的时期。
超过了战后历次经济周期的高涨期。
然而从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看,1989年为4091834亿日元,1985年则为3429503亿日元。
四年间递增速度为4。5%,即平均每年股价上涨率高于GDP增长率4。3倍。
这就是说股票价格作为一种虚拟资本,或者说是象征经济,竟然高出了实际经济的4。3倍。
经济泡沫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
房地产价格的疯狂上涨也是泡沫经济的一个体现。
1987年到1989年的三年间,日本国内市街地价依次上涨5。4%、10%、7。6%,这一时期的地价平均上涨率为7。7%。
而消费者的物价年均上涨率仅为1。8%。
也就是说地价上涨率高出物价上涨率4。3倍。
形象的说,人们只要从银行借钱去购买土地,不用干任何事,即可获得稳定而丰厚的利润。
这种情况显然是极其不正常的。
股票和地价的暴涨增加了日本各类银行持有的‘资本金’,从而增加了其贷款的能力和总额。
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日本各大银行纷纷跻身世界最大银行之列。
而由于日本银行提供贷款的主要担保物是土地,地价的上涨就为信贷额的增加创造了条件。
于是过度的信贷创造了泡沫经济。
而泡沫经济反过来又衍生了更多信贷,恶性循环的结果终于使得泡沫经济膨胀到了惊人的地步。
可股市的持续暴涨让所有日本人都失去了冷静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