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李贤怒而拔刀的行径之后,脑子灵泛的大族急忙筹备粮秣,齐齐送到了东城。
这可是拉拢关系,表忠心的最佳时机。
李贤不是想赈济流民吗?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陈家加上一个糜氏,虽说还有郡府的府库支撑,可哪里能够及得上成百上千个大家小家的帮忙?
一个时辰之后,东城的粮秣便堆积入山。
李贤见状很是欣慰,这些大族如此知情知趣,倒也不枉他拉他们一把!
厚实的功劳簿又多出了几十页的内容,上面写出了各家各族进献的粮秣、食物。
有喜好攀比的家族,听说自己的死对头比自己多进献了一成的米粟,他们当即急红了眼,立马拿出更多的粮秣出来,以表诚意。
这时候李贤可不会将粮秣拒之门外,无论是谁送上门来,无论送了多少,李贤全都照单全收。
粮秣全都登记造册,现场煮粥食用。
李贤已经有了初步打算,过了今天,他会给流民分发定量的粮食,然后效仿青州的军屯制度,在徐州施行屯田。
下邳城外,陶谦赠予了李贤八百亩良田,李贤打算用他们来做屯田。
如果再加上开荒出来的土地,足够流民们忙活的了。
冬日虽然不能种植作物,但是却可以深挖土地,将土壤翻出来冻晒,这样的话,即可以确保开春之后土地松软,又可以杀死土中暗藏的虫子。
流民们在死亡线上挣扎了好几日,多数人都已经绝望了。
李贤能够提供吃食,便是流民的再生父母,别说只是让他们挖地,便是让他们做更多的事情,流民们也绝无怨言。
随着人手渐多,粥棚可以提供的食物从五百人的份额提升到了一千人。
几个时辰下去,城外的两万名流民全都喝到了热腾腾的米粥。
有了米粥,流民们起码不会饿死,然而,流民没有住处,就这么露宿街头的话,势必又有不少人会被冻死。
有道是送佛送到西,李贤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救人救到底。
这时候再去指挥流民砍伐树木,建造屋舍已经是来不及了,李贤犹豫一番之后,他想出一个注意,让流民住进下邳百姓的家中。
宗元这时候已经养好了伤,听说李贤正在东城赈济灾民,他闻讯赶来。
李贤对其没有隐瞒,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我想将流民分散开来,让他们到城内百姓的家中将就一晚,你认为这想法怎么样?”
宗元皱眉摇头,嘴里道:“如果是陶使君这么做,可能百姓们还不会说什么,然而李使君毕竟初掌大权,如果因为外来流民的利益与城中的百姓起了冲突,这岂不是成了好心办坏事?”
李贤一琢磨,确实是这么一个理儿。
与流民一道进入下邳城之后,各家各户的反应尽收眼底。
有的百姓心底善良,让流民住到他们家中,自然不会被亏待了,可那些心肠冷漠之辈,只会对李贤生出怨恨之心。凭什么让外乡人住进自己家中?李贤是州牧便可以为所欲为吗?如果这等思绪蔓延开来,任由他人利用,李贤的声望必定一落千丈。
思来想去,李贤都觉得自己有些草率了,幸亏宗元来了,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流民已经顺利入城,又有了食物果腹,无论如何,李贤都已经收获了流民之心,他没必要去做一些可有可能失去下邳人心的事情。
同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有很多,李贤一时迷糊,便把希望寄托到宗元身上:“宗元,你有何高见?”
“使君可以使人多备柴禾,今日先在这城东用篝火取暖,流民们在城外没有吃食、没有火堆照样能活下来,入了城,吃了东西,又有火堆,他们自然没有承受不住的道理”
李贤恍然大悟,是他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
是呀,流民们在城外不吃不喝都能坚持那么久,现在,李贤为其备好吃食、篝火,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世上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流民们对李贤早已经感恩戴德,今日的他们宛若在梦中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