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允恭目光闪动,忙应了一声,退了下去。
次日,一个女道士坐着小轿进了宫,这便是名满京城的活神仙刘德妙。
刘德妙原在京郊的老君观修行,因为法力高强,能知过去未来,因此上轰动京城,许多达官显贵都到老君观去打醮问卜,连宫中的刘太后也听说了此事。那一日刘美之妻钱氏正进宫来,刘太后便问她:&ldo;听说京中有一位活神仙,名唤妙姑的,你可曾知道?&rdo;
钱氏却是也去过老君观的,连忙把这妙姑的神通夸说了一遍,并说宰相丁谓也对此相信无比,亲自请了妙姑到府中供奉修行。一来二去,刘太后也不禁为之心动,又听说这妙姑亦是姓刘,笑说:&ldo;也算得遇上同宗了。&rdo;过了几日,便命雷允恭到丁谓府中去看个究竟,雷允恭回宫来,把个妙姑的神通更加说得天花乱坠。此时因为真宗迷信道教,上有好者,下必兴焉。后宫诸人,亦不免有些带得相信起来,只是不能如皇帝一样去封禅祭天。因此刘太后听了钱氏与雷允恭先后的话,也不免心动起来,就让雷允恭带了那妙姑进宫来。一谈之下,果然是道法精深,兼又能讲经说理,又懂按摩医术、调茶写诗等,因此颇得刘太后喜欢。
恰在此时,真宗病重,刘太后派人去祭祀天地五岳,那刘德妙出入宫庭,更得刘太后的倚重。此时真宗驾崩,刘太后只觉得心中虚弱,又派人叫妙姑进宫来。
刘德妙进宫的时候,恰是中书省与枢密院两府的重臣们在殿庐里商议太后垂帘听政的问题。
‐‐‐‐‐‐‐‐‐‐‐‐‐‐‐‐‐‐‐‐‐‐‐‐‐‐‐‐‐‐‐‐‐‐‐‐‐‐‐‐‐
ps:看到有人问关于八王爷的事,历史上的八王爷,同民间传说中的八贤王并不完全一样。
真宗仁宗朝只有一位八王爷,便是太宗的第八子赵元俨。至于民间传说的赵德芳,其实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就已经死去了。那时候咱们这个故事还没有开始,刘娥还在蜀中逃难呢。
关于赵德芳的事,详见上卷这一章
关于赵元俨的事,详见中卷这一章
第三章
刘德妙进宫的时候,恰是中书省与枢密院两府的重臣们在殿庐里商议太后垂帘听政的问题。
皇太后垂帘听政,例朝都没有这样的制度。前朝虽然有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垂帘听政之事,但终恐皇橇偈钡亩嵴浼淙送饭龉鲅鞒珊樱膊还坏靡怀闹凑眩10葱纬芍贫却隆4耸币稍紫嗝且槎ㄌ蟠沽碧闹贫龋侍蟮囊俏莱导莸裙倘皇且蟠蟮夭煌匾氖翘笕绾翁绾未沓υ蟮侥睦镂蓿词窃紫嗝瞧奈诽鄣氖隆?
制诰钱惟演提出前朝已经有吕后武后之例子,只须照此例行事就是。只因有吕后武后执政时大杀皇族重臣的先例,参政王曾立刻反对说:&ldo;汉之吕后,唐之武后,乃是夺帝的乱政。太后秉先皇旨意掌军国大事,焉能参照此等例子。&rdo;
钱惟演道:&ldo;不以吕后武后的例子,那以参政之见,应该如何?&rdo;
王曾说:&ldo;以下官之见,莫不过援引东汉太后垂帘的制度,请皇太后每隔五日一御承明殿,太后坐在左边,皇上坐在右边,垂帘听政。&rdo;
钱惟演皱眉道:&ldo;国不可一日无主,五日才一听政,若遇军国大事,岂不是耽搁了?&rdo;
王曾反口相问:&ldo;要事事请示,要我等重臣何用?&rdo;
此言一出,顿时招来众人的赞同之声,谁都听得出这其中的潜台辞来,若是太后掌权,这宰相就成了摆设。可是这样大逆不道的话,谁也不敢明着说出来,却是谁都在心中暗暗这样想的。
丁谓沉默良久,此时才道:&ldo;天子年幼,五日临朝,也太过频繁。&rdo;众臣一向知道丁谓是后党中人,听得他也如此说,不禁大喜,忙赞道:&ldo;丁相说得有理。&rdo;
钱惟演看了丁谓一眼,道:&ldo;丁相请继续。&rdo;
丁谓微微一笑,道:&ldo;以下官之见,皇上每月在朔望之日各临朝一次,处理朝政。平时若遇军国大事,则由太后召辅臣商议决定,若非军国大事,则将奏折传进大内,太后批阅之后,再传到内阁,岂不是好?&rdo;
众臣听了,都默然不语,这个办法,其实与真宗后期并没有什么两样,奏折传进宫去,宫中再把旨意传出。只是那时候众臣还可以偶而面见真宗提出异议,如今再换了小皇帝临朝,其实比以前还更不如。
王曾首先反对道:&ldo;皇上朔望之日见群臣,太后不在身边。太后处理军机,皇上不在身边。这两宫异处,递传旨意都由总管雷允恭负责,则权柄归于内宦,岂非是祸端了。&rdo;
丁谓似笑非笑地说:&ldo;既然如此,你我各将自己的主张呈上太后,由太后定夺如何?&rdo;
王曾只得将自己的提议写成奏折,与丁谓一同交与雷允恭呈进宫去。
此时刘德妙已经进宫,拜见了太后。
刘太后见了刘德妙,感叹道:&ldo;妙姑,你说这道家的长生之术,真的灵验吗?&rdo;
刘德妙怔了一怔,忙道:&ldo;太后何出此言?&rdo;
刘太后轻叹一声,道:&ldo;尊崇神仙,信奉道家,无人能比得上先帝。当年修玉清昭应宫,封泰山祀华山,几乎倾全国之财力。可是寿数,却只到了五十五岁。以先帝这样的信奉,尚且如此,这长生之术,到底有没有用呢?&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