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点头道:&ldo;是啊,曹刘两家联手,若无陆夷州的军兵从中周旋,恐怕早已心生芥蒂。大战之时两家军兵不和,心念不一之下又如何成得了事?这司马懿也是腹隐深谋之人,若是陆夷州引兵他往,司马懿施下些挑拨离间之计,介时亮都不见得能防得了。&rdo;
陆仁道:&ldo;可惜我派去济州岛的人还没有什么消息传回来。我算了一下,济州岛上能用来参与北平战事的军兵应该有万余人,而且都是雇佣军的精锐人马。要是他们能攻下某处海防线,进入北平地区打游斗之战,间中破坏掉北平与新城之间的粮道,时日稍久北平胡虏必乱。&rdo;
诸葛亮道:&ldo;说是这么说,可是你的万余精兵怎么在北平郡立足?粮草军需又如何跟济得上?胡虏势众,轻骑奔袭又一向是胡虏所长,你的万余精兵如果不能寻地立足根本就施展不开,可寻地立足又与坐以待毙差不了太多。&rdo;
陆仁哑然。司马懿的兵力还在联军之上,守易京大概只是放了五万左右的兵马,其余的都在北平周边。如果按二十万来计算,自己的万余雇佣军简直是给司马懿当下酒菜!就算手边有个统兵与玩计谋的能力能和司马懿一较高下的陆逊,兵力太少也一样没用啊!
思考了许久,陆仁轻轻的拍了下桌子道:&ldo;其实不行,我考虑一下再把我夷泉水师调来,另外再多调五万左右的兵马。按六万兵力来计,抢攻下北平的滩口再据险而守,对北平应该会有很大的威胁……&rdo;
诸葛亮摇头道:&ldo;调不得吧?陆夷州如果再抽调兵力过来,谁来管住孙权?此议别说是我,就是魏、蜀二公也一样会不赞同的。&rdo;
陆仁变掌为拳,狠狠的锤了桌几一拳道:&ldo;真头痛!孙权你这家伙……&rdo;
&ldo;报!启禀陆夷州,东吴孙权遣使而至,魏、蜀二公请陆夷州火速前去大帐同会东吴使臣!&rdo;
&ldo;啊----!&rdo;
陆仁望望诸葛亮,诸葛亮稍作思索,面露微笑,摇扇不语……
第二十五回齐聚北疆(下)
陆曹刘三方联军的中军大帐,曹操、刘备,还有各自麾下的一从将官,一个个全都脸色阴晴不定,所有人的目光也都集中在大帐中央傲然而立的一人身上。而曹操望定此人,更是一双细眉锁得紧紧的,神色中还带着几分愠怒之意。
东吴来使是谁?就是当初帮黄盖献诈降书的阚泽阚德润。赤壁之战时曹操也在阚泽的能言善辩上着过道,不然也不会被周瑜的一把火给烧得那么惨。现在阚泽作为孙权的使臣跑了来,还趾高气昂的往那里一站外带一声不吭的,曹操别提心里有多么的不爽。这是碍着面子,不然的话曹操很可能会一声令下,把阚泽推出去给&ldo;喀嚓&rdo;。
大帐中静悄悄的,谁也没有说话。就礼节上而言,陆曹刘三家会盟,但并没有选出盟主,那么在公方的大事要事上,是要等三家主君全部到齐了才好说话的。现在会见东吴使臣,就是因为陆仁还没有到,曹操和刘备也不好先开口问讯。这二位的心里都很清楚,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先开口问讯就与自封为三家盟主无异,很容易引起下面的人员的一些误解。既然是要同心抗胡,能避免的争端就要尽量的去避免,因此一些乱七八糟的事由陆仁来开口才最合适。
再换句浅显的话来说,陆仁供应着三家联军绝大多数的粮草,自会盟时起又为了三家之间的粮草杂事多方奔走,这都是联军们看在眼里明明白白的事,可说是劳苦功高。盟主虽然算不上,但在大事要事上作为盟军的代言人,大家也都信服。
大帐中静了好一阵子,陆仁却还没有赶来。曹操与刘备对望一眼,略有些无奈的各自微微摇头。其实大帐中的人都知道陆仁可不是摆架子,这段时间以来陆仁总是不停的在三方阵营中奔走计事,或为粮草的分配或为调解一些杂事,反正一时半会儿的找不到陆仁实在是太平常不过。好不容易卫兵来报说陆仁正在赶来。曹刘这才松下口气来。
脚步声响,陆仁与诸葛亮一同赶入大帐向众人行礼,然后各依各坐。陆仁坐下后喘了几口气,抬眼间见曹操、刘备都向他比出个&ldo;请&rdo;的手势,再看看帐中昂首而立地阚泽。心中明白曹刘这是要让他来开口问讯,于是向阚泽拱手一礼道:&ldo;军务缠身,累得先生久候,仁之过也。望先生恕罪!来人,看座!&rdo;
侍从布下座席,阚泽还礼之后就坐。陆仁则借这个空档向曹刘低声询问了几句,心里也有了点底。等到阚泽坐下,陆仁便问道:&ldo;吴候差先生为使远赴北疆,不知吴候所为何事?&rdo;
阚泽于席上拱手道:&ldo;吴候之意且容稍后细说。吴候有一份大礼。今在下带来北疆,还望魏公、蜀公、陆夷州能先过过目。&rdo;
千里迢迢的跑来送礼?陆曹刘三人互望数眼,各自微微点头,陆仁便道:&ldo;即如此。不妨送入帐中一观。&rdo;
号令传下,阚泽的随侍送入帐中一个大红木盒。一见这种大木盒帐中所有人都明白里面是放什么的。果不其然,木盒打开。里面是一颗人头。
陆仁惊问道:&ldo;这、这是何人之首!?&rdo;
阚泽道:&ldo;诸位有所不知。此人名为罕伯达,是北地胡虏军中的一个千夫长。去冬十二月中,此人带着许多地金珠宝物来到我东吴境中求见吴候,具言北地袁氏愿与吴候结盟,共攻联军。并约定事成之后,与我主吴候平分天下,袁氏居北。吴候居南。&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