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楼层跟上次的一样,只不过每栋楼多了一个单元,就是4个单元,每个单元12户人家,1栋楼就是48户人家。
因为不只阎解成叹所,还有其他单位一起筹建。
所以这才,足足有70栋楼,2360户人家。
就在如今的这个时代,铁路第一家属院算是一个庞大的社区了。
光阎解成他们这边,这次就建了15栋。
这么大的规模,是一定会有配套的社区。
只是,这个年代各个单位都有自己完整的社会体系。
对小区人员的管理、配套的教育、医疗还有治安这些啊,都有单位自己来管理。
按照阎解成的建议,这次小区还配套建设了两个托儿所,两个小学,一所中学。
当然了,医院、派出所这些都是是少不了的。
对于这家属楼,阎解成唯一不满意的就是取暖了。
数九寒冬,京城实在是太冷,人都会猫冬。
那些郊区的还可以用热烘烘的暖炕。
炕都有灶口和烟口,灶口用来烧柴。
烧柴产生的烟和热气通过炕间的墙时,烘热上面的石板产生热量,使得房间变暖。
在普通人家,为了节制薪炭消耗,习惯于把锅灶和炕连为一体。
这样,在做饭的同时也把火炕烧热了,一举两得。又做饭,又取暖,俗话称锅台连着炕。
可城里人,就像四合院里一样都是睡床和铺板了。
随之而来的,是冬天里装有一节节马口铁皮烟筒的西式洋炉子。
而一般人家仍然还是用没烟筒、烧煤球的炉子,少数的烧木炭火盆儿。
那时候,这些炉子没烟囱,添煤时要将炉子移到屋外。
因此,煤气中毒现象时有发生。
阎解成想想,他们这家属院要是家家户户窗户上,伸出一个铁皮烟筒,冬天里都冒着黑烟。
画面太美他不敢想。
所以,他想要给这小区通上暖气。
以前的家属楼,他也想着一起改造了。
暖气虽然在京城出现的很早,1866年当时位于东交民巷的俄国道胜银行,采用低压蒸汽锅炉供暖。
用一台小锅炉分别为整栋办公楼供暖,可谓是京城历史上第一家采用锅炉的供暖单位。
后面还有在东交民巷各使馆、北洋政府旧议院、机关和清华学堂、bj饭店、京师大学堂、协和医院、京师图书馆等先后引进和建立锅炉房,安装暖气设备。
可这些年发展的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