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祥十二年夏。
太子替皇帝前往燕国巡游,视察长城的修建情况。
出以前,皇帝召太子入宫,为之饯行。
父子俩在未央宫有一番对话。
皇帝对太子说:“长城关乎到边疆的稳定,太子要仔细检查,看有没有工匠偷工减料,各级官吏是否尽职尽责。”
太子拱手称是。
五月,太子从洛阳出往燕国而去。
六月,太子途经晋国。
晋王田玉携百官出城迎接太子。
太子乘坐马车和晋王一同入城,晋王带着太子检视了晋阳城。
晚上,太子把他在晋阳城的所见所闻都如实的写进了奏书中。
“儿臣自入晋国以来,见晋国之百姓生活之况,晋阳城中多有穿丝袍之百姓,民众以粟米为食,民安而国富,此皆晋王治国有方……”
皇帝看完太子的奏书后很高兴,下诏给晋王,称赞他治国有方,又把太子的所见所闻告知其他几位藩王,请他们效仿晋王那样,能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离开晋国后,太子继续北上,到达代国。
在到达了代国以后,代国的景象和晋国大大不同。
只见代国境内,百姓多着破衣烂衫,面黄肌瘦,逃亡者甚众。
进入代城时,太子看到城外的田地全都因为干旱龟裂,不见有半颗庄稼,倒是代王,气色甚好。
太子本想责难,但是又见代王年幼,而自己又是代王的伯父,问责的话便不好出口。
入城后,太子召来代国相,问他说:“代国距离晋国不远,晋国百姓富足安乐,为何代国百姓生活的如此困苦?”
代国相惶恐地低下头,战战兢兢道:“殿下有所不知,今年代国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艰难。而代王年幼,尚未能亲政,诸多事务由下官处理,下官虽日夜操劳,却仍未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实乃下官之罪。”
太子眉头紧皱,又问道:“那为何不见官府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代国相脸色微变,犹豫片刻后说:“仓中粮食本就不多,加之运输不便,一时难以放到百姓手中。”
太子心中生疑,决定亲自去查看粮仓。
到了粮仓,却现仓中空空如也。就在这时,一个小吏偷偷拉住太子衣角,小声说:“殿下,粮食都被代国相和一些官员私吞了,他们勾结奸商,高价售卖粮食,百姓苦不堪言。”
太子闻言大怒,当下决定彻查此事,定要还代国百姓一个公道。
代国相听闻太子正在调查他,大为惊恐。
一旦等太子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自己必死无疑。
而如今能够救他的人就只有一个,代王!
代王宫。
代国相找到太后韩姬,一见面就跪在她面前,说道:“太后救命。”
韩姬眉头一皱,问道:“出了何事,如此惊慌?”
代国相哭诉道:“太后,太子正在调查粮仓的事情,要是让太子查清楚,老臣必死无疑。”
韩姬听了以后一点也不着急,她半躺在榻上,打量着自己葱白的手指,说:“这事儿和孤有什么关系?”
代国相没想到韩姬会是这种反应。
“太后,您难道是要见死不救?”
韩姬说道:“国相,你贪污粮食中饱私囊,如今事了太子要查你,孤一个妇道人家又能如何呢?”
代国相闻言,面色狠厉的说:“太后,臣这些年每年都给您和代王送钱,臣每次送的钱都让人登记造册做了账的,要是老臣被太子抓了,对您恐怕也没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