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信中还有写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苏文耀的亲娘找上了苏家村。
可能是听说了苏文耀有出息了,就找上门来了。
但是很可惜的是她来的不是时候,因为她跑了个空。
她来的那天正好是苏文耀走的第二天,注定了他们就是母子缘浅。
前面十多年对苏文耀不闻不问,现在见人家风光了就来了,这吃相和意图未免太难看了一些。
听说是如今的夫家在他输光了家底,被人追债,想来求苏文耀的庇护以及帮忙撑腰。
这种事情,苏大福他们怎么可能同意,更没有告诉苏文耀。
就怕苏文耀被这样的娘给拖累了,影响了前途。
要知道,苏文耀的功劳那都是用性命拼杀出来的,怎么可能随便就拿来用在一个只有生没有养的母亲身上。
而且赌钱这种恶习是能戒掉的吗?
也不看看大房那个死掉的大儿媳妇周氏的娘家,早就已经因为赌钱还不起被拉去卖身了。
现在估计都不知道被卖到哪里去了,万一是去做苦力,那不得要人命啊?
以上都为苏文谦的感叹,苏蓁看过也就只当一个笑话看了。
几日后,秦辞从宫里回来,带回一个消息:景康帝有意让他兼任兵部尚书,掌管天下兵权。
秦老夫人听闻后,夜里悄悄找秦辞说话:“辞儿,兵权太重,容易引火烧身啊。”
秦辞握着老夫人的手,沉声道:“祖母放心,孙儿明白。
若陛下真有此意,孙儿会请旨将一半兵权分出去,只掌北疆防务即可。”
他知道,功高震主从来不是危言耸听,唯有懂得收敛,才能护得全家平安。
苏蓁得知后,只对他道:“你做什么决定,我都支持。”
秦辞看着她清澈的眼眸,心中一暖,俯身在她额上印下一吻:“有你这句话,便够了。”
又过了半年,北疆传来消息,耐旱粮种试种成功,产量远预期,归降的部族们感念朝廷恩德,竟主动送来良马千匹,以示臣服。
这是从前从未有过的!
景康帝龙颜大悦,在朝堂上对秦辞赞不绝口,那些曾经反对粮种之事的大臣,此刻也只能纷纷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