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之间,晨曦从天边亮起。
残破的玉佩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青晕。
北斗的斗柄在空中舒展着,似乎给从来指出了方向。
……
……
有人找到了方向,也有人失去了目标。
一场突袭结束后,朱灵负伤,姜冏也没有继续攻打黑石关,倒是给了黑石关上的曹军兵卒难得的喘息机会。
曹军打退了朱灵的夜袭,但是并不代表曹彰就是毫无代价。
曹彰原本是想要留下朱灵的脑袋,但是很遗憾,他最终连自己都负伤了,也没能留下朱灵来。
生死之间走了一圈,曹彰现在也比在潼关大营之中要粗糙了一些。
背上的伤势,他也只做了简单的包扎,然后也没有在关内主将所久待,而是很快重新回到了关墙之上。
没日没夜的调兵,轮换,埋伏,砍杀,再加上负伤流血,使得曹彰现在看起来的气色很差,也没有什么雍容华贵的外表,却意外的和周边兵卒合拍融洽起来,甚至连新调配而来的第二批曹军兵卒,在经过曹彰身边的时候,都会下意识的行礼。
曹彰也会微微点头回应。
他原先有些埋怨他父亲为什么会将他派到前线,而且都要直面危险,但是现在他有一点明白了……
其实曹家最适合的继承人,并不是曹丕,而是曹昂。
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曹操的家业也没有铺得那么大,所以曹昂跟着曹操,不管是文韬还是武略,也不管是谋臣还是军将,都是有接触的,甚至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曹昂在文武两个方面都进展的不错,只是可惜……
而随后的曹丕曹植曹彰等人,不知道曹操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似乎就开始分方向了。
曹丕曹植走的是士族文臣路线,而且还有细节上的一些分工,比如曹丕比较和大族大姓接近,而曹植却和小众在野比较贴合,当然这也有可能仅仅只是巧合,不过结合历史上曹魏政权的发展需求和曹操诸子的性格特点,可以推测这种差异化的培养方向,可能是曹操在曹昂死后痛定思痛的一种继承人培养方式。
毕竟曹昂这种文武全才的一旦中道崩一个,那损失真的是……
曹丕自幼表现出对于文才和政治敏感度,擅长诗文,且随曹操参与民政事务,逐渐积累了处理政务的经验。所以曹操在后期征战中对曹丕的定位偏向『监国』,就是协助曹操处理民政杂务。而对于曹彰来说,也有可能是曹彰本身『好为将』,于是曹操也就顺其自然培养成武将。
当然曹操对于曹彰不愿意读书,多少还是有些意见的,曾批评『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在历史上曹操在创业时期需要文武兼备的人才,但政权初步稳定后,尤其是赤壁之战后,重心逐渐转向内部治理和权力交接。此时,继承人不仅需要军事能力,更需要平衡世家大族、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手腕。曹丕长期与颍川士族合作,显然更符合这一需求。
而曹彰的局限性在于他虽有战功,但缺乏政治权谋……
可是现在,一切因为骠骑军的存在,似乎有些不一样了起来。
曹彰在前线生死搏杀,不仅是获得了兵卒的尊敬,也在鲜血和火焰当中得到了锤炼。
而另外一边么……
……
……
曹丕擅长的,并不是在军事上。
可是如今冀州的局面,却逼迫着他必须要在军事上做出一点什么来。
听闻了夏侯儒降了之后,曹丕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要杀了夏侯儒的家人。
可是卞夫人知道了之后,便是让人来问说要不要连夏侯惇的家人也一起杀?
曹丕沉默了很久,最后摆手收回了自己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