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自然也是朱慈烺主动南迁的一个目的。
在北京,无忧无虑的南方,才不会站在朝廷的角度考虑任何问题,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唯有屠刀悬顶,他们才会幡然醒悟。
此时,贡院内,由倪元潞主导,也在群里群策开始出题,此行,考官中武将出身的占了三分之一,不算多,但倪元璐还是非常重视他们的意见。
最终,双方倒也融洽的出完了文试题目。
四月十五,凌晨时分,一如二月初九的文举会试,贡院门口已经车水马龙,彻夜不眠。
赶来入场的武举,基本和文举的流程一致,直至天过中午,方入场完毕,全部坐进了号舍,准备会试大比。
不久,锣鼓声大作,宣示着会试开始。
试卷袋放完毕,众人急匆匆打开试卷。
第一题,策略题:拟试分析当前山东局势,阐述恰当进军方略,文体不限。
第二题,阵法题:拟试率五万步兵,配以火炮两百及步枪两万,身处黄河北岸,背靠黄河,如何与来犯的建奴两万骑兵对战?文体不限。
第三题,分析题:拟试分析第三次开封之战,流寇李自成与官军各方胜败关键得失。文体不限。
三道题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不过,对于武举人来说,答完是没问题的,只是质量高低罢了。
武举可不是谁都能考上的,实则和科举一样,负担武举也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的。
武举人多半都是将门世家,或者卫所世袭军职,从小家境不担心,生活质量有保障,其家教也是不错的。
这里,家教指的是文教,为将者,不可不读兵书,更不要说不识字了,武将世家的子弟,其家教从小多也是读书识字,学识不错。
因为不管之前还是之后,武举一直都是有文试笔试的,想在武举路上出头,识文断字只是基本要求,自然都会从小准备。
有些学着学着,就会现,原来读书的天赋也不低,从而走上文科举的,也不乏其人。
大明的制度一直在优化改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从国初,军户不得参加科举,到后面的逐渐放开,再到宗室也一并放开,实际,大明一直在改革优化,吸收优点。
如历史赫赫有名的辅张居正,便是辽王右护卫军户家庭出身,读书读着读着,现天赋不低,于是走上了科举路。
再比如,明末赫赫有名的总督孙传庭,便是世袭振武卫百户家庭出身,不然你以为孙传庭为什么那么能打?家学渊源罢了。
还有大明少保于谦,也是钱塘千户所军户家庭出身,三边总督杨一清,乃陕西丹徒卫军户家庭出身,蓟辽总督王之臣,乃陕西潼关卫军户家庭出身。
大明圣人王阳明,余姚千户所军户家庭出身,大明个以文臣身份,凭军功获爵位的靖远伯王骥,远征蘼川麓川,便是保定府神武卫军户家庭出身。
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胜枚举。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