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边诸州,皆有戍边人丁,地方军府多从中招募蕃汉健儿。张小敬道:&ldo;哦?河北那边啊,我记得你们那出了个平卢节度使?&rdo;
&ldo;对,安禄山安节度,就是营州的。&rdo;护卫恭敬地回答,&ldo;我就是他麾下的越骑。&rdo;
听到这名字,张小敬就着烛光又看得仔细一点,果然这个护卫有点胡人血统:&ldo;那你怎么会从平卢军跑到这里来?&rdo;
护卫苦笑道:&ldo;长官擅动军粮,中饱私囊。转运使派账房来查,反被他一把火连粮仓一起给烧死了。我因为之前得罪过长官,被他说成纵火之人。无从辩白,只能逃亡了。&rdo;
&ldo;咳,哪儿不是这样?天下乌鸦,总是一般黑。&rdo;前面的护卫插嘴道,想必他也碰到过什么怨恨之事。后面的护卫辩解了一句:&ldo;安节度倒是个好人,讲义气,可惜这样的官太少了。&rdo;
张小敬只是起了一个头,这两个护卫自己便大倒起苦水来。看来萧规找的这些人,经历都差不多,都是受了大委屈的军中精英。
&ldo;您又是怎么认识龙波长官的?&rdo;其中一个护卫忽然好奇地问道。
&ldo;呵呵,这可说来话长了。&rdo;张小敬把自己和萧规在烽燧堡的经历讲了出来,听得两个护卫一阵惊叹,眼里闪着钦佩与同情。
他们可没想到,眼前这独眼汉子,居然和萧规是同一场死战中幸存下来的,难怪两人关系如此融洽。他们对曾经一起上阵杀敌的人,有着天然的好感和信任。
张小敬继续讲了他回长安当不良帅的经历、闻记香铺的遭遇,还有在靖安司受的种种委屈,很坦诚,没有什么添油加醋的地方。两个护卫几乎都听傻了,这个人一个时辰之前还是最危险的敌人,可现在却成了首领的好友,可仔细一想,他转变立场的原因,实在是太让人理解了,把人逼到这份儿上,怎么可能不叛变?
这一段路走下来,两名护卫已经被张小敬完全折服,无话不说。没费多大事,张小敬便套出了萧规对他们的叮嘱:&ldo;只要张小敬和毛顺不主动离开玄观外出,就不去管。&rdo;
不外出,便不能通风报信。换句话说,在灯楼和玄观内随意行动都没问题。
张小敬摸到了萧规的底线,心里就有底了,他忽然抛出一个问题:&ldo;你们恨朝廷吗?&rdo;
两名护卫异口同声:&ldo;恨。&rdo;
&ldo;如果你有一个机会,让大唐朝廷毁灭,但是会导致很多无辜百姓丧生,你会做吗?&rdo;张小敬的声音在黑暗中不徐不疾。
&ldo;当然做。&rdo;又是异口同声。很快一个声音又弱弱地问道:&ldo;很多是多少?&rdo;
&ldo;五十。&rdo;
&ldo;做!&rdo;
&ldo;如果你们报复朝廷的行动,会让五百个无辜平民死去呢?&rdo;
&ldo;会……吧?&rdo;这次的回答,明显虚弱了不少。
&ldo;那么五千人呢?五万人呢?到底要死多少百姓,才能让你们中止这次行动?&rdo;
&ldo;我们这次只是针对朝廷,才不会对百姓动手。&rdo;一个护卫终于反应过来。
张小敬停下脚步,掀开蒙皮朝外看看:&ldo;你来看看这里,现在聚集在广场上的,差不多就有五万长安居民。如果灯楼爆炸,勤政务本楼固然无幸,但这五万人也会化为冤魂。&rdo;
两名护卫轮流看了一眼,呼吸明显急促起来。外头人头攒动,几乎看不见广场地面,五万条性命只怕说少了。哪怕是不信佛、不崇道的凶残之徒,一次要杀死这么多人,也难免会觉得心中震颤。
营州籍的那个护卫疑惑道:&ldo;您难道不赞同这次行动吗?&rdo;张小敬瞥了他的刀一眼,不动声色:&ldo;不是不赞同,而是得要未雨绸缪。我听一位青云观的道长说过,人若因己而死,便会化为冤魂厉鬼,纠缠不休,就算轮回也无法消除业孽。有一人冤死,便算一劫,五万人的死,你算算得在地狱煎熬多长时间?&rdo;
唐人祭神之风甚浓,笃信因果。两名护卫听了,都面露不虞:&ldo;那您说怎么办?&rdo;
&ldo;我刚才上来时,见到玄观顶檐旁上有一个顶阁,里面供奉着真君。我想在这里祈禳一番的话,多少能消除点罪愆。&rdo;张小敬说是商量,可口气却不容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