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在本回中有所体现。王善保家的在抄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她的目的是为了打击异己,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王夫人则利用抄检的机会,整顿怡红院,加强对宝玉的控制。这些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使得贾府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加了贾府的衰败。
抄检大观园的余波在本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王夫人对丫鬟们的处置反映出贾府家族内部管理的混乱、主仆矛盾的激化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红楼梦》悲剧的展。
三、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与命运悲剧
1.晴雯:风流灵巧的悲剧红颜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晴雯的悲惨遭遇令人痛心疾,她的命运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短暂而璀璨,却又充满了无尽的哀伤。晴雯的性格特点鲜明独特,这些性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她的形象,却也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晴雯最为突出的性格特点之一便是风流灵巧。她容貌出众,眉眼儿像林黛玉,模样标致,针线活更是无人能及。在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宝玉的雀金裘被烧了个洞,众人皆束手无策,唯有晴雯拖着病体,连夜将其补好。她的心灵手巧可见一斑,而且她的风流韵致也在贾府中颇为出众。然而,这种风流灵巧却成为了她被人嫉妒和陷害的根源。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挑唆说:“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头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儿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本就对宝玉身边的丫鬟有所警惕,听了这番话,便认定晴雯是个“狐狸精”,会带坏宝玉。
晴雯的心比天高也是她性格的一大特点。她虽然身为丫鬟,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不甘于被人随意践踏。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晴雯因跌了扇子骨而与宝玉生口角。她毫不畏惧宝玉的身份,直言自己并非故意,还说:“要嫌我们就打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这种敢于反抗的精神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极为难得的。然而,她的心比天高却与她身为丫鬟的卑微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得她在贾府中显得格格不入。她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不善于迎合他人,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直率泼辣是晴雯性格的又一显着特征。她说话做事从不拐弯抹角,总是直来直去。在对待坠儿偷虾须镯一事上,她毫不留情地打骂坠儿,还用簪子戳她的手。她的这种做法虽然是出于对宝玉财物的保护,但也过于冲动和鲁莽。她没有考虑到坠儿的感受,也没有顾及到贾府的规矩和颜面。她的直率泼辣让她在贾府中树敌众多,也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隐患。
结合她被撵出贾府的具体情节来看,晴雯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直接原因来看,王夫人听信了王善保家的挑唆,认定晴雯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将她从怡红院撵出。晴雯本无过错,却含冤受屈,直到被撵出都不知自己所犯何错。她的悲惨遭遇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然而,从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来看,晴雯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必然产物。在封建社会中,丫鬟的地位极其低下,她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只能任由主子摆布。晴雯虽然风流灵巧、心比天高,但她始终无法摆脱丫鬟的身份束缚。她的反抗和挣扎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晴雯的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也准确地概括了她的性格和命运。“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暗示了晴雯的命运如同雨后的明月和空中的彩云一样,美好而短暂。“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则突出了她的性格与身份之间的矛盾。“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揭示了她因出众的容貌和才华而招人嫉妒,最终被人毁谤陷害的悲惨结局。“多情公子空牵念”则表达了宝玉对她的深情和惋惜。
晴雯的悲剧命运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一个缩影。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光辉。她的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和直率泼辣,虽然为她带来了悲剧,但也让她成为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读者的心中,成为人们对封建社会批判和反思的重要素材。
2.芳官:倔强反抗的优伶之殇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芳官的命运走向令人感慨,她独特的性格特征以及背后复杂的遭遇,深刻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小人物的无奈与抗争。
芳官性格倔强且叛逆,这在她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本是唱戏的优伶,进入贾府后,依然保留着率真的个性。在蔷薇硝事件中,赵姨娘因芳官给了贾环一包蔷薇硝而非茉莉粉而大闹怡红院。面对赵姨娘的无理取闹,芳官毫不畏惧,跳起来便与她对质,“我便学戏,也没往外头去唱。我一个女孩儿家,知道什么是粉头面头的!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呢!”这番话尽显她的倔强,丝毫不肯向赵姨娘低头。她不把赵姨娘的主子身份放在眼里,敢于直接反抗,这种叛逆的性格在封建等级森严的贾府中显得格格不入。
芳官被王夫人视为“狐狸精”,原因是多方面的。先,她容貌出众,且打扮得与众不同。她常将头剃得溜光,只留头顶的一撮,用红绒绳扎起来,这种独特的装扮在王夫人眼中是“不成体统”的,认为她有勾引宝玉之嫌。其次,芳官性格活泼,与宝玉等人相处亲密无间。她和宝玉之间有许多互动,如在宝玉生日时,她和宝玉同榻而眠,这在封建礼教的规范下是不被允许的。王夫人认为她会带坏宝玉,影响宝玉的学业和前途。再者,芳官的伶人身份也让她成为王夫人眼中的异类。在封建社会,戏子地位低下,王夫人对这类人存在偏见,认为她们品行不端,会给贾府带来不良影响。
芳官选择出家,背后充满了无奈和对现实的反抗。在抄检大观园后,王夫人对丫鬟们进行了严厉的处置,芳官等唱戏的优伶当其冲。她们被强行认领出去,面临着未知的命运。对于芳官来说,回到原来的生活或者被卖给他人,都不是她所愿意的。她在贾府虽然也遭受了一些委屈,但毕竟还有一定的自由和尊严。而一旦离开贾府,她将失去这些,重新陷入社会底层的苦难之中。因此,出家成为了她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同时,出家也是芳官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她不愿意屈服于王夫人的安排,不愿意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出家意味着她可以斩断尘世的情缘,摆脱封建等级制度的压迫。她选择与蕊官、藕官一起出家,前往水月庵,这是她们共同的选择,也是她们对命运的一种抗争。在庵堂中,她们可以相对自由地生活,不必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然而,芳官的出家并不能真正改变她的命运。在封建社会,尼姑庵也并非是一片净土,依然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她虽然摆脱了贾府的束缚,但又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她的倔强和叛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她的出家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力反抗。
芳官的故事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又一体现。她的倔强反抗和最终的无奈出家,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她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也让我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宝玉:无力反抗的悲情公子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宝玉经历了身边众多丫鬟命运的巨变,其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犹如汹涌的波涛,起伏不定,深刻展现出他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面前的无奈与悲痛。
当司棋被逐时,宝玉敏锐地预感到晴雯也将面临厄运。他匆忙赶回怡红院,却现王夫人已先一步到来,晴雯最终还是被无情地撵出。这一事件让宝玉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担忧。他深知晴雯的清白,也明白她是被冤枉的,但在王夫人的权威面前,他却无能为力。他对袭人等人未被牵连感到怀疑,一度认为是袭人从中使坏,这反映出他在极度焦虑下的敏感和多疑。他的这种怀疑并非毫无道理,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都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而宝玉对晴雯的深厚感情,使他无法接受晴雯被冤枉的事实,他渴望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哪怕这个解释可能会伤害到身边的人。
宝玉对晴雯的牵挂之情在他去探望晴雯的情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挂念着生病的晴雯,在答应给看门婆子钱后,终于得以见到晴雯。两人见面时,悲从中来,晴雯将自己精心养护的两根长指甲铰下留给宝玉,宝玉则把自己的衣服给了晴雯作为交换。这一细节展现出他们之间越主仆的深厚情谊。宝玉深知这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面,他的内心充满了不舍和悲痛。他想要留住晴雯,想要保护她,但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的重压下,他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他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一切,将痛苦深埋在心底。
回到怡红院后,宝玉夜里做梦,梦到晴雯前来告别。这个梦境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在梦中,他与晴雯的交流充满了温情和不舍,而当他惊醒后忙说晴雯死了,这表明他在潜意识里已经预感到晴雯的命运。这个梦境让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失去晴雯的痛苦,也让他对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的不满达到了顶点。他在梦中或许试图挽留晴雯,或许想要改变这一切,但当他醒来,面对的依然是残酷的现实。
除了晴雯,芳官等优伶的出家也让宝玉感到无比的无奈和悲痛。芳官、蕊官、藕官等唱戏的优伶,在抄检大观园后被强行认领出去,最终选择出家。宝玉与她们相处融洽,她们的活泼和率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然而,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她们不得不选择出家来逃避现实。宝玉看着身边的这些女孩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他想要为她们做点什么,但却无能为力。他无法改变封建礼教的规则,也无法违背家族的权威。
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面前,宝玉的无力反抗表现得十分明显。他虽然对身边丫鬟们的命运充满同情和不满,但却无法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改变她们的命运。他的言行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不能违背王夫人的意愿,也不能挑战家族的权威。他只能在内心深处默默地反抗,用自己的情感和梦境来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他的这种无力反抗,反映出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法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
宝玉在本回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深刻地展现了他在封建礼教和家族权威面前的无奈和悲痛。他对晴雯、芳官等丫鬟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体现了他善良和重情重义的一面。然而,他的无力反抗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他的故事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本回体现的封建社会文化与制度
1.封建家长制下的子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