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秒钟,足够他把整个战场观察好几遍了。
他看得分明,半径一公里外,有72辆坦克分布在袁琦的四周。
除此之外,空中有近百架直升飞机。
这至少是一个装甲旅和一个航空旅的数量。
金属风暴刚刚离开,就是一声炮响,18枚炮弹发射而来。
一波18枚的话,72辆坦克应该就是分成四队。
如果是为了持续性轰炸,每个坦克的射速,可能可以达到15枚分钟?
以袁琦的角度看,炮弹的口径肯定在12omm以上。
具体数据,就不好计算了。
而天上,则是一群密密麻麻的导弹、火箭炮。
航空旅的炮弹紧随其后。
o。45秒之后,袁琦伸出一只手捏住一枚炮弹。
在它反应之前,一手捏爆,巨大的爆炸在袁琦前面响起。
几乎连带着其余17枚,一起在空中爆开。
坦克上的火炮应该是14omm左右的,如果可以做到15枚分钟,那这个坦克,真是挺猛的。
可惜,还是太轻了。
不管是破皮的密度,还是速度,都远远不够。
他的物理抗性,在同级里绝对是顶级的
更何况,时间已经过去了1o秒钟,特种弹还为袁琦增加了4o%物理抗性
袁琦的物理抗性,达到了+15o%的地步。
真正对他有威胁的,还是那种专注于一点的攻击。
例如超高速电磁炮。
只是海蓝星在这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
看着第一轮的三板斧,金属风暴、14omm坦克炮、直升飞机挂载的导弹与火箭炮全部使用之后,依然毫发无损的袁琦。
B2军军长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他深吸一口气,向一个地方问道:“可以动用电磁轨道炮吗?”
“不行,轨道炮调整不到这个地方。”
“没有其他地方了吗?”
“炮口可以调整到实验核弹的地区。”
勉强算个好消息。
军长想着接下来的计划。
不行。
即使是坦克和直升飞机,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
就是使用火箭炮,恐怕也未必能逼他移动吧?
仔细思考之后,军长说道:“集束声波脉冲准备,两分钟后,停止炮击”
顾名思义,集束声波脉冲,就是利用流体压缩技术。
把高能声波加载在高速推进的流体上,令高速推进的流体像冲击波一样,又带有高能声波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