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寂静无声……
御史台的其他官员们此时也缄默无声。
整个大唐朝堂像是陷入了绝对的安静,气氛既诡异,又令人恐惧。
就像是夏天暴风雨来临之前。
黑云压顶的气势和闷热。
足以令无数人喘息不过。
在这无比压抑的气氛中。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李世民才缓缓睁开了双眼,露出的双眸充盈着血丝。
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似乎嗅到了血腥味,不仅没再敢跟前几次那般,群起而攻之。
相反。
他们此时变得很乖巧,像是提前演练过了无数次一般,心有灵犀地安静低垂着头。
简直安静到了极致……
李世民缓缓开口道:“蔡御史,你说岭南道的一百多万名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蔡大秀道:“正是。”
李世民眉头微皱,心想着是不是自己真的太久太久没有杀人了!
所以。
朝堂上的这些御史官员们,全都好了伤疤忘了疼,将前段时间的‘白色恐怖’抛之脑后,又想把脖子伸过来,任由自己砍杀?
李世民沉声道:“那你又如何解释,岭南道的地方官员们上交的财政报表。”
“又如何解释,巡视岭南道的御史官员、监察官员和御前宦官们汇报上来的民情、财务和军粮等具体情况?”
李世民似乎是在给蔡大秀最后一次机会,又像是在为贤王李恪‘搭台演戏’。
打算用贤王李恪在岭南道的成就,对朝堂上暗流涌动的势力和心怀叵测的文臣武将们,进行威慑力。
因此。
李世民没有像文臣武将想象当中的那样直接打开杀戒,而是继续耐着性子,继续道。
“朕知道的岭南道情况,可是五谷丰登,百姓不只是丰衣足食、勤恳工作,而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对大唐帝国无比的忠诚。”
“与此同时,报告明确地显示。”
“岭南道的百姓们从参与度和贡献度的角度来评判。”
“他们对军队是全国十三个道当中,最热忱、最崇敬的。”
话说到这,李世民也不打算再藏着掩着,直接下了一个猛料。
“这些情况和奏章,你难道都视而不见,你难道宁愿相信自己的见解,也不愿意将眼睛睁开,好好地看一看这个天下?”
李世民的这些话,可不只是说给蔡大秀一个人听到的。
在场数百名文武大臣。
尤其是薛万彻这一大军阀,就算再傻、再鲁莽的人也都听出了皇帝李世民‘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这一次……
陛下恐怕是要杀鸡儆猴了!
蔡大秀面不改色,表现得比忠臣还要忠诚,比清廉的官员还要无欲无求。
“臣惶恐!”
“臣所述,即使可能只是一家之言,也有可能是诽谤,甚至是以下犯上。”
“但是,那又如何?!”
蔡大秀的语气铿锵有力道:“陛下或许已经发现,而且应当发现了。”
“所有来自于岭南道的情报也好,密函也好,调查报告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