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前,挽澜一人一马一枪,独立。
大门随后关紧,没有一个士卒随他出城。
并非是别人就贪生怕死不敢来战,而是音弥生有过命令,不得主动出城攻敌,挽澜不会违背音弥生的旨意。
他一个人来,便不算是违抗命令,他一个人,不是军队。
他要做南燕最后的守国人,以一个,普通燕人的身份。
他反抗过了,战死了,长宁便不算是投降,是战败。
这样,就好了,大家都得到了成全。
韬轲何等聪明之人,见挽澜一人前来,便已明白,他是为何而来。
挽澜一个人对着整个大军,他尚很年轻,今年满打满算不过是十四岁,十四岁的少年郎,眉眼都没怎么长开,透满了青涩的味道,像是一枚待熟的青枣。
但是这枚青枣历经了风霜雨雪,被打得四处斑驳,透满了沧桑。
挽澜一直是个小大人的模样,性子倔又不爱理人,谁来亲近他他都板着一张脸,像是时时都要准备上战场一样。
此刻的挽澜面色沉凝如水,透着他年龄不相符的老成,他持着枪立于城楼下,看着跨马而来的韬轲。
城楼上的南燕大军不敢动,手持弓箭蓄势待发,城楼下的商夷大军不敢动,握紧兵器严阵以待。
于是宽大的战场上只有两人独独对立。
夜色太深,云层太厚,月光透不太下来,只看得见一点隐隐约约的模样,韬轲凝视挽澜许久,不曾开口叫阵说话。
大概是一阵风吹过,惊了这样的宁静对峙,也吹开了云层,一道如水银光倾泄而下,照在了地面上,点亮了舞台的光。
韬轲手中的龙鳞长刀一翻,挽澜手握长枪平刺而出。
二人交手。
挽澜,并不是韬轲的对手,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事实。
韬轲对挽澜充满了尊敬甚至是钦佩,越是如此,他越不会留手,只有倾尽全力才是对对方的尊重,任何留情,都是一种羞辱。
挽澜跌下马来。
挽澜盔甲裂开。
挽澜咳出了血。
挽澜手臂折断。
挽澜膝盖重伤。
挽澜握枪而立。
挽澜悲吼裂云。
挽澜小腿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