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人!"狱卒假装惊讶地看着室内的景象,"犯人怎么。。。"
"出去。"崔琰冷冷地说,声音中的寒意让狱卒不自觉地后退了一步,"我需要整理供词。"
当铁门再次关闭,崔琰轻轻合上兄长死不瞑目的双眼。他注意到崔琅右手紧握成拳,似乎藏着什么东西。小心翼翼地掰开手指,崔琰发现那是一枚小小的银质印章,上面刻着一个令他毛骨悚然的图案——当朝首辅大臣的私徽。
2。冰川账本(量子考古)
齐远的手指在触控板上轻轻滑动,无人机传回的图像在屏幕上放大。昆仑山脉的冰川裂隙像一道狰狞的伤疤,横亘在灰白色的冰原上。而就在这条裂隙深处,有一个不该存在的反光点。
"温度零下三十四度,风速十二米每秒。"队员小林盯着气象数据,"队长,我们只有不到两小时的窗口期。"
齐远点点头,将保温面罩拉得更紧了些。三年前那场事故后,他的右肺只剩下百分之六十的功能,极寒天气里呼吸总是伴随着刺痛。但比起身体的不适,屏幕上那个神秘的反光点更让他无法平静。
"准备下降。"他简短地命令道。
冰裂隙比想象中更窄。齐远沿着冰镐固定的绳索缓缓下降,耳边是呼啸的风声和冰层细微的碎裂声。随着深度增加,光线逐渐变暗,头盔上的探照灯成为唯一的光源。当下降到约四十米处时,他看到了那个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枚象牙。
不是普通的象牙,而是近乎垂直地插立在冰层中,露出约一米长的部分,表面覆盖着奇特的纹路。更令人惊异的是,它周围的冰层呈现出规则的放射状裂纹,仿佛这枚象牙是被某种巨大的力量"钉"进冰川的。
"老天。。。"通讯器里传来小林的惊呼,"这不可能。。。"
齐远知道她为何震惊。根据冰层年代测定,这个深度对应的应该是明末清初时期。而猛犸象,理论上在商周时期就已灭绝。
"取样,快!"地质学家老陈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这可能是改写生物史的发现!"
但齐远没有动。多年的量子考古直觉告诉他,这枚象牙出现在这里绝非偶然。他小心地用手套拂去表面的冰霜,露出更多细节——那些纹路不是自然生长痕迹,而是人为刻制的线条,排列方式异常规律。
"不是生物标本。"齐远对着通讯器说,"是人为制品。准备量子扫描仪。"
回到临时搭建的科考帐篷,团队立即对取样进行分析。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第一组数据出现在屏幕上时,整个帐篷鸦雀无声。
"每道刻痕深度。。。0。618微米。"小林的声音发颤,"精确到纳米级。黄金分割数。"
老陈推了推眼镜:"明代工匠怎么可能。。。"
"继续扫描。"齐远命令道,眼睛紧盯着屏幕上逐渐成形的三维模型。那些刻痕在数字重建下,显露出更为复杂的结构——不是简单的线条,而是由无数微小凹槽组成的螺旋纹路。
当量子成像系统完成全息重构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一束圆偏振光照射下,象牙表面投射出一个三维账簿的全息影像,悬浮在空气中,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
"这是。。。"小林调出数据库进行比对,"明代两淮盐运司的账簿形制!"
齐远走近全息投影,小心地"翻动"那些虚幻的页面。账簿条目以工整的楷体悬浮在空中,详细记录着盐引数量、运输路线和税银数额。最古老的一条可以追溯到万历四十五年。
"等等。"齐远突然停下动作,"天启七年到哪儿去了?"
团队成员面面相觑。账簿从天启六年直接跳到了天启八年,中间缺失的年份在时间轴上留下一个刺眼的空白。
"系统故障?"老陈检查着设备。
齐远摇头,调整偏振光的角度。当光线倾斜到四十五度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本空白的位置突然闪现出几行模糊的文字,但转瞬即逝。
"量子加密。。。"齐远喃喃自语,"有人用光学拓扑原理隐藏了这年的记录。"
小林迅速调出历史资料:"天启七年,正是魏忠贤废黜辽东盐铁使的那年。"
帐篷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巧合意味着什么——消失的盐税数据很可能与明代最臭名昭着的宦官专权有关。
"看这个。"老陈突然指着象牙的横截面放大图,"螺旋生长纹。。。和盐引上的防伪螺纹几乎一样。"
齐远对比数据库中的明代盐引样本,心跳加速。那些为防伪而设计的复杂螺纹,竟然与猛犸象牙的自然生长纹路高度吻合。这不是巧合,而是精心设计的双重编码——生物特征叠加人为刻痕,创造出几乎无法伪造的防伪技术。
"我需要更高精度的量子隧穿扫描。"齐远下定决心,"准备氦离子显微镜。"
当设备就位,象牙最细微的结构终于暴露无遗。在百万倍放大下,刻痕内部呈现出更加惊人的景象——每一道凹槽底部都有纳米级的量子点排列,形成某种信息存储结构。
"这是。。。"小林瞪大眼睛,"量子存储器?明代怎么可能。。。"
齐远突然想起一个冷门史料:"《天工开物》记载过一种冰鉴术,用特殊处理的象牙在极寒环境下保存信息。我一直以为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