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易》弹道学的降维打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演武场的沙盘上,沈墨正在用六十四卦重新划分战场。
"明夷卦位,东北方。"他的算旗指向石狮像的阴影区,"铅弹入此卦,必受石狮折射。"
铜钟在西北方"乾"卦位敲响,声波在特定频率下形成无形的屏障。当葡萄牙火枪手还在用象限仪笨拙地测量仰角时,大明的算师们已经推演出铅弹的卦象命运。
"第三轮齐射,需避讼卦。"楚红药的红袖刀尖点在沙盘西南角,"此地多樟木,树脂蒸汽会使弹道偏转。"
葡萄牙人的铅弹呼啸而至,却在临近军阵时诡异地四散偏转,仿佛撞上了一张无形的卦网。佣兵们惊恐地看着那些本该夺人性命的金属颗粒,在明军阵前划出六十四道徒劳的抛物线。
(3)《天工开物》的物性碾压
军器局的密室里,东西方科技破解案例在烛光下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解法大明解法
增加装药量对抗硝烟用《周易》找无烟死角
青铜齿轮强行制动自鸣钟硝石结晶低温脆化金属
水银密封防潮琉球海盐吸潮引爆
徐光启的手重重拍在案几上,葡萄牙人的设计图纸在掌下碎裂。
"他们用物理对抗自然,"破碎的羊皮纸上,耶稣流泪的画像被撕成两半,"我们让自然对抗物理。"
窗外,冬季的硝烟正在"明夷"卦位聚集,而夏季的湿气已在"坎"卦位酝酿。当佛郎机人还在为气候苦恼时,大明的军阵早已随着六十四卦的轮转,完成了对自然的驯服。
3。终极隐喻:火器里的文明基因
(1)鸳鸯阵的算法本质
演武场的沙盘上,戚继光原版的鸳鸯阵如同精密的机械钟表。十一名士兵的位置、角度、武器搭配都严格遵循既定程式——这是典型的确定性算法:固定输入必然产生固定输出。老将军的朱砂笔曾在此勾勒出完美的几何防御,每个倭寇的冲锋路线都能在沙盘上预演。
"但佛郎机人的火铳不按套路出牌。"沈墨的算珠在案几上噼啪作响。他改良的三才阵中,盾牌角度随着硝烟密度实时调整,火铳手根据湿度变化更换引线——这分明是蒙特卡洛算法:在无数随机变量中寻找最优解。
楚红药的红袖刀突然刺入沙盘:"看!"刀尖所指处,葡萄牙人的铅弹在硝烟湍流中划出不可预测的轨迹。传统鸳鸯阵的盾牌按照固定角度排列,此刻已被击穿三处;而三才阵的钢盾正在《河图》数纹引导下微微偏转,将流弹尽数弹开。
(2)科技树的文明分岔
军器局的密室里,两幅巨大的图谱在烛光下对峙。
欧洲图谱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延伸出抛物线计算,最终指向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线条笔直如燧发枪的膛线,每个节点都闪烁着理性主义的冷光。
大明图谱则如一幅活的太极图:《易经》六十四卦衍生出硝烟修正参数,混沌系统的分形纹路在其中蜿蜒。徐光启的指尖抚过"明夷"卦位,那里正记录着铅弹在樟木蒸汽中的十七种偏转可能。
"他们在画抛物线时,"沈墨的算旗指向沙盘西北角,"大人已在计算混沌轨迹。"铜钟在"乾"卦位震鸣,声波将一枚流弹推入预定的卦象陷阱——这根本不是弹道学,而是用整个战场布下的《周易》占卜。
(3)历史的递归困境
地宫最深处的砖墙上,某任锦衣卫指挥使的题字正在剥落。朱砂写就的"以正合,以奇胜"六个大字,如今只剩下"奇胜"二字还依稀可辨。
徐光启突然冷笑。他想起利玛窦带来的《几何原本》扉页上,也写着类似的拉丁文箴言。三百年后,当纳粹工程师在V2导弹手册上引用《孙子兵法》时,恐怕不会想到这句话曾指引过抵御外侮的盾牌。
"技术永远在轮回中背叛初衷。"楚红药的刀尖挑起一块自鸣钟齿轮,截面上的太极纹正在晨光中流转。佛郎机人的火器图纸、戚家军的阵型图谱、白莲教的渡劫丹配方——所有文明最精妙的创造,最终都成了刺向创造者的利刃。
地宫外传来火铳试射的闷响。这声音四百年前由葡萄牙人带来,如今已深深植入东亚战争的基因。徐光启突然意识到,他们正在用《周易》计算的铅弹轨迹,与欧洲人用抛物线方程推导的弹道,本质上都是同一种文明焦虑的投射。
当沈墨用算珠推演出第64种弹道变量时,东方的混沌哲学与西方的理性主义,在这个充满硝烟的清晨,完成了最宿命般的媾和。
喜欢大明锦衣卫1请大家收藏:()大明锦衣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