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了开泰叔,两人来到大桥边。说是大桥,其实是由15节3根石条搭建起来的,相向而行都错不开身,现在桥面上也结了冰,前面许多人过桥都是爬过去的
洪振国和李秀梅两人也有样学样,爬过了大桥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广袤的原野上,一对少年的歌声飘荡在上空
“银色的世界,我爱你!”李秀梅出了欢呼声,“振国,今天虽然有点冷,可是我太开心了!”
洪振国也同时出了感慨,“少年的时代,就是这样的美好!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只要用心聆听,总能听到奏响的欢歌!”
第十一章、争工分被迫休学,寻出路谋定后动
69年春,为了缓解县城中学的压力,方便边远地区学生的学习,洪祠小学开办了小学附设初中班
为了就近入学,洪振国和李秀梅也都加入了这个附设初中班。这个班就更加复杂了,六六、六七、六八3届的学生混在一起,都从初中一年级开始读起
因为是旧祠堂改造的学校,房舍比较充足,别说招一个班,就是再招两个班也能容纳得下
主要是师资配备,从上海下放的两名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一名专门教英语,一人教数学,语文还是毕老师继续跟班上。毕老师也是华师大毕业的,家庭成分复杂,只能在乡下任教,其他各科配备都还可以,当然,与红山中学就无法比了
至于教学仪器、实验器材和其他资源就更别谈了
其实学习,就是再好的老师,再充足的学习资源,还要靠自己努力
正月二十开学后,“五一”又开始放农忙假了
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洪振国的爸爸妈妈也是非常的努力。几年时间为他造就了4个弟妹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家八口每天掀开锅盖,就得满满的一大锅啊
可那个年代粮食产量又很低,亩产400斤达纲要,可红湾生产队土地贫瘠,勉强能达纲要,人均只有7分田地交了公粮,剩下除去工分粮才是口粮,正常年份,每人能分到100斤左右的口粮
振国家只有爸爸妈妈在生产队做工,两人一天都不耽误,一年能挣到400多工分,能分到300斤左右的工分粮
一家八口,一年近1000斤粮食,够吃吗?闹春荒,那是必然的
正值麦收季节,洪振国被派往大姑家所在的洋湖农场拾麦穗
吃住在大姑家,8天的忙假,洪振国捡了40多斤麦子回家了
振国也要为家庭做贡献了,和他同龄的,像洪振中这些小伙伴,也都参加了生产队的劳动
于是洪振国的爸爸,也坚决的要求洪振国回来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洪振国打小就很听爸爸的话,是爸爸的要求,他无力反抗
他只好私下跟妈妈说:“妈,就这样让我休学了吗?我今后不就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山村农夫了吗?”
妈妈也心疼地说:“没办法,振国,我们家得到的工分粮最少,你是老大,两个弟弟和你两个妹妹成天都吃不饱,我们不能像毕老师那样把老二和老四送人抱养吧?”
洪振国那天看着李秀梅哭红的双眼,才知道毕老师因为生病住院,养不起儿女,把两个女儿都送给人了,而李秀梅也休学去护理毕老师
为了弟妹团聚,绕膝奶奶身边,洪振国只好休学,到生产队做工
就这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生产队的社员一起,劳作在山间的田地里
第十二章、撒大谎重返校园,当助手疲劳过度
在生产队一干就是2年,两年来,他们这几个小伙伴干的活并不比大人们少,插秧、犁田、耙地,样样农活都能拿得起,可他们的工分却只有男劳力的5折。
洪振国和洪振中几个小伙伴商议着,队委们不给我们同工同酬,我们不干了
“不干又能做什么呢?”洪振中提出了疑问
“我们不能埋没自己,最起码我们可以出去学一门手艺,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嘛!”洪振国提议道
洪振国的爸爸妈妈也觉得是这个理儿,要为孩子找条出路。他们决定开年后让洪振国去拜唐师傅为师,跟他学打铁。那个年代,打铁可是最挣钱的一门手艺,唐师傅常年挑着小炉担子,跑遍了全国许多地方,又挣大钱,又长见识
爸妈为洪振国敲定了人生命运,可他认命吗?
“我要重返学堂。”洪振国心里默念着
于是遵从爸妈的决定,于这年正月初八,洪振国携带糖糕去唐师傅家拜年,决定过了元宵,就一道出门
回来的路上,洪振国左思右想,“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