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组建的艰难,远非一纸批复能抹平。
就说人员挑选,他得挨个部队去“挖人”。
遇上舍不得放人的老首长,得磨破嘴皮,讲清特战营的重要性。
碰上自视甚高的尖子兵,还得亲自下场,比试几招,用实力让人心服口服。
装备调配,更是难上加难,那会全军的物资都紧俏。
想要给特战营配齐,轻便的冲锋枪,精准的狙击步枪,得跑遍后勤仓库,甚至要向上级反复申请,把有限的资源掰开了用。
更繁琐的是,日常的协调与磨合。
来自不同部队的战士,有各自的作战习惯。
有的擅长丛林潜伏,有的精通城市巷战。
如何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形成默契?
新老兵之间有隔阂,本地人听不懂外地口音,知识分子与工农出身的战士,想法有差异。
这些都得靠他,一点点去调解。
他白天带着队伍,在雪地里练匍匐,在山坳里搞突袭演练。
晚上就蹲在火炉边,和大家聊天,听老兵讲过去的战斗故事。
听新兵说心里的困惑,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矛盾,都消弭在萌芽里。
每一项工作,都像在刀尖上行走,既要快,又要稳。
张海洋常常忙得忘了吃饭,累了就趴在教案上打个盹,醒了继续修改训练计划。
有人劝他“差不多就行”,他却摇头:“特战营是尖刀,差一丝一毫,战场上就要多流血。”
那些日子里,他的军靴磨破了底,嗓子喊得发哑,眼里却始终亮着光。
那是看着种子,落地生根的执着,是为理想铺路时的坚定。
北风依旧在吹,但操场上的口号声,越来越响亮,战术演练的配合,越来越默契。
张海洋知道,这支队伍还需要战火的淬炼。
但只要方向对了,再难的路,也能一步步走通。
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天际,仿佛已能看到,这支尖刀部队,在未来的战场上。
如闪电般穿梭,如磐石般坚守的模样,那便是他此刻所有的付出,最值得的归宿。
张海洋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此刻正投身的事业,是何等意义非凡,且荣耀加身的使命。
这份认知如同磐石般,在他心底扎根。
让他对筹建特战营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与繁杂麻烦都视若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