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人发现澳新联军撤离阵地以后,就下来加强海勒斯的兵力。不过海勒斯地区的英军也成功地撤退了,尽管土耳其人曾发动过一次猛烈的进攻,但英军还是在1个多星期里撤走了全部的步兵和炮兵。和澳新联军一样,他们撤退获得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土耳其人对协约国军轻武器火力的畏惧,另一个原因是土耳其人并不真想阻挡协约国部队的撤离。但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计划周密,纪律严明,并严格遵守合乎实际的时间安排。协约国军从加利波利半岛的撤退被认为是战争史上最出色的一次两栖撤退。
四、结局
加利波利半岛的惨败使许多人名誉扫地。这场战役的高级决策者几乎无一能洗清这一污点。费希尔勋爵1915年5月因抗议向爱琴海增派军舰而辞职,从此结束了他的事业。不久丘吉尔也名誉扫地,被逐出了海军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才完全挽回威信。汉密尔顿再也没有被授予战地指挥权。基奇纳的名誉受损,不再主持战争委员会的工作了。后来在访问俄国的途中,他乘坐的巡洋舰在奥克尼群岛海面触雷沉没。他的遇难使他避免了名誉进一步受损,无疑也避免了被逐下台的命运。阿斯奎思比其他人干得时间都长一些。但他参与了作出达达尼尔战役的决定,这给他名誉上留下的污点一直就未洗清。1916年底,曾代替基奇纳成为陆军国务大臣的戴维&iddot;劳埃德&iddot;乔治接替了他的首相职位。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回顾君士坦丁堡战役,它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正确战略观点的一次行动。如果这次战役成功,而且确实是险些成功,俄国得到武装的大批兵力就可以从东方进攻德国。俄国在东,其他协约国部队在西,就能打垮同盟国军队‐‐就象1945年的两路合击打垮希特勒的帝国一样。
如果协约国有果断的领导,在1915年2月时就将8月中旬动用的兵力都投入战斗,他们就会占领君士坦丁堡,为俄国人打开黑海通道。整个战役失败的原因是指挥失策,犹豫、拖延的结果,是让不胜任的扫雷人员扫雷,让能力不足的军舰压制海岸炮兵和打击海岸守卫部队,而且未能抓住战机适时投入预备力量。此外他们低估了土耳其军队的战术和勇猛,同时,也是运气不济的结果。
尽管协约国的加利波利半岛战役是当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两栖进攻,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它却提供了许多教训和教益,在很大程度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两栖进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航运袭击战
一、德国人的水面袭击
二、第一次潜艇战役(1915)
三、第二次潜艇战役(1916)
四、德国决定采取无限制潜艇战
五、英国的反潜战
六、美国海军
七、美国走向战争的道路
八、护航开始
九、其它反潜措施
十、美国的贡献
十一、1918年的危机和协约国的胜利
十二、小结
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所有的海上冲突都是围绕着对军用和民用航运的保护、封锁或破坏而展开的。大战开始后,英国马上按照其传统的海上战略对德国进行了远距离封锁,以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一旦突然断绝了食物和基本物资的供应就会土崩瓦解。而德国却依靠其大量的库存,发展代用物资和通过中立国进口,在与世界市场相对隔绝的情况下坚持了4年。更重要的是它还在海上实行反击,虽然最初对商船的袭击并未取得多大的战果,但它后来改用了海军中逐渐壮大的潜艇力量,战果也就日益显著。
对德国实行封锁已经不象在拿破仑时期封锁法国那么简单了。德国控制着波罗地海,还能从北部的中立国自由进口。根据国际公法规定,封锁是合法的,只要不是绝对封锁,那就是有效的。但是深海水雷和潜艇的出现及陆基飞机的威胁使近距离封锁根本不可能实现,而远距离封锁显然又不能完全奏效。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一个国际使团1908年至1909年在伦敦召开会议。会议的结果是《伦敦宣言》,规定对运往中立国的除武器弹药和其他明显的战争物资之外的一切货物,即使是要转运到敌对国的,也一律不得没收。
英国拒绝认可这一宣言,因为它会使英国的海上战略失效。战争爆发后,它只在很短时间里遵守宣言中的条款,随后就随心所欲的对条款加以解释了。为了控制中立国的船运,它宣布从泰晤士河口湾到比利时海岸为水雷区。中立国船队必须先停靠英国港口进行违禁品控制检查,然后才能得到通过雷区的航行手册。1个月后,英国海军部宣布整个北海和冰岛与挪威海岸之间的水域为交战地带,同时规定了一条通过英吉利海峡并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的已扫过水雷的航道。英国人主要靠以利物浦和设得兰群岛为基地的第10巡洋舰分舰队进行违禁品控制,但北海特有的低能见度使他们不可能完全封锁海面。
德国人称这种封锁是对妇女和儿童的野蛮战争,并努力用所有可行的办法打破封锁。它的第一次潜艇作战就是针对封锁军舰的,并取得了惊人的胜利。&ldo;u-9&rdo;潜艇在挪威沿海连续击沉了巡洋舰&ldo;阿布克&rdo;号、&ldo;霍格&rdo;号和&ldo;克雷西&rdo;号。但是这种作战也仍无法改善德国的处境。随着它的商船被从海上扫除,它转而利用中立国的货船进口生活必需品。英国人检查中立国船只时把所有发往德国的违禁品都没收了,他们还把中立国的进口限制在战前水平,以便减少转运德国的物资。这些措施引起了中立国的不满,但英国人为使封锁达到效果,对这些反应听而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