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时候,钟化民看着这位已经三十好几的“年轻人”,发出了一句自己的疑问。
钟化民问道:“稚绳看你学识也不错,也是举人出身,为何不考进士呢?”
谁知,孙承宗说道:“进士太容易了,没什么挑战性,所以,我就也没去考了。”
钟化民真是无语了,钟化民劝道:“你现在年纪也不小了。早些年我在慈庆宫中做近臣时,皇太子殿下有提过,他要在将来的某一天限制考进士的年龄,如果在下一科的时候,殿下真的下了如此旨意,你这年龄想要再考进士可能就难了。”
听到这话后,孙承宗也不由一慌,“这是真的吗中丞?”
钟化民道:“这是好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的皇太子还未监国。现在皇太子殿下不仅监国日久,而且,天下也趋于安定,趋于中兴之像。故而本督以为殿下很可能就会旧事重提,将原来的某些设想变为现实。”
孙承宗听完之后,更慌了。
“殿下为什么要这么做?”
钟化民抚着胡须说道:“殿下说朝廷之中白发苍苍的老人实在是太多了。若是朝廷上下,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一些老人的话,可能就会影响朝廷的正常新陈代谢,使得思想僵化无法完成中兴重任。所以,殿下才有意要控制进士的准录年龄,进而降低朝廷老人的比例。”
孙承宗不由的倒吸一口凉气!
若钟化民说的都是真的,那么孙承宗现在的年龄就很危险了。
他现在已经三十九岁了,下一科是万历三十二,到时他就四十一岁了。
如果,那时殿下真的下旨控制了进士准录年龄,他这个年龄就真的危险了,可能连会试的资格都没了。
孙承宗慌了一下,“此事事关重大,在下以为殿下应该不会轻易下旨的。毕竟科举可是朝廷的根本,正是有了科举所以才会有那么人皓首穷经的苦读。若是限制了年龄,那么那么多苦读一生的老士子该怎么办?”
钟化民不咸不澹的说道:“这些老士子们即便是考上又能如何?在吏部考功和分配的时候,这些年纪大的老进士们有几个能捞到实缺的?最后,朝廷还不是把精力和资源倾斜给了相对年轻的进士。”
“所以,老了就是老了,能考上早就考上了。考不上人即便是逆天考上了进士,那也是徒占了年轻人上进的机会,于国而言便是不利。朝廷怎么可能永远倚重一群白发苍苍的老头来治理天下呢?”
钟化民的话就像是暮鼓晨钟,一下子就敲醒了孙承宗。
孙承宗对着钟化民一拜,“学生写中丞大人指点迷津!”
钟化民看着认真作揖的孙承宗,他也说道:“好好在兰州打磨一年,一年后你就回京好好备考科举。争取一战成名,为兰州士人做好榜样!”
孙承宗拜道:“是,学生定不负中丞期望。”
教育完了孙承宗之后,钟化民的总督仪仗也到了肃王府这里。
到了肃王府前的路口,钟化民便下了马车带着孙承宗及几位随从走到了肃王府的大门前。
孙承宗带着肃王的请柬和钟化民的名刺到了肃王府门前叫门。
肃王府的看门太监看到孙承宗手中的请柬和名刺后,微微一拜,“先生稍等,奴婢这就去禀报王爷。”
钟化民和孙承宗等了一会儿后,肃王府长史范义明便亲临迎接。
范义明看到钟化民之后,立刻抱拳行礼道:“肃王长史范义明拜见中丞。”
钟化民也微微回礼道:“范长史无需多礼。本督是来拜见肃王殿下的,岂能让长史屈尊?”
范义明听到钟化民的话后,心情顿时好极了。
明代的长史可不像汉唐时的长史权力那么大,可以作为藩国宰相,署理藩国政务的。
明代的长史品级不过正五品而已,权力也小的要死,几乎和管家等同,根本就是上不得台面的芝麻绿豆官。
但是,钟化民却给了范义明足够的面子,这让范义明不能不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