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孙渤涛以为谈判要陷入僵局时,黄曼曼话锋一转。
“价格上,我不能让步。但我可以提供一个便利。”
孙渤涛眼睛一亮:“哦?什么便利?”
黄曼曼道:“为了保证每日供应的新鲜,也免去我们村里人来回奔波的不便。我希望,聚贤楼能安排马车,每天清晨,固定到我们杨家村取货。”
“路途虽然不算太远,但每日往返,也需要专门的人手和车辆。”
“这部分成本,由聚贤楼承担。”
“这样,我们只需要20文每份,如何?”
孙渤涛闻言,立刻在心里盘算起来。
每天派马车去杨家村取货?
从县城到杨家村,一来一回,确实需要花费些时间和人力。
但比起稳稳攥在手里的独家爆款生意,这点成本,似乎……可以接受!
而且,这也能确保货源的稳定和新鲜,免去了中间诸多环节可能产生的麻烦。
这叫什么?
这叫知进退!
孙渤涛看着眼前这个冷静沉着、目光清亮的少女,心中那点因为价格而产生的不快,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浓浓的欣赏。
“哈哈哈!”
孙渤涛突然放声大笑起来,一拍大腿!
“好!黄姑娘果然是快人快语,做事敞亮!”
“二十文就二十文!”
“这马车取货的事,我应下了!每天一早,我准时派人去杨家村取货!”
“具体的供货数量,咱们现在就定下来!年糕和臭豆腐,我看每天各来……”
双方很快就供货量、结款周期(依旧是三到五日一结)等细节达成了共识。
黄曼曼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县城这条线,算是彻底稳了!
她已经开始在脑中规划村里的生产安排了。
回到村里,翠莲娘经过这些天的锻炼,在镇上叫卖已经熟练不少,胆子也大了许多。但每天去镇上还是太辛苦,不如就在村子里卖,多少能贴补点家用,也能让她更好地融入村里生活。
采购原料的事,交给二牛哥,他腿脚勤快,人也老实可靠,每天给二十文工钱。
杨富贵这个继父,既然闲着也是闲着,就和二叔杨有福、三叔杨有金一起,专门负责打年糕,重体力活,一天也按十五文算工钱,让他名正言顺地挣钱养家。
至于炸臭豆腐这关键技术活,就交给泼辣能干的三婶钱多多,她手脚麻利,学东西快,也按一天十五文。
二婶王秀华性子沉默,可以继续帮忙清洗、切配豆腐和酸菜泡菜,也是一天十五文。
这样一来,人手充足,分工明确,产量也能跟上县里的需求了。
黄曼曼越想越觉得未来可期,唇边不由自主地漾开一抹笑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