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中国历代名人大全 > 第27章 周赧王姬延(第2页)

第27章 周赧王姬延(第2页)

为了解决军资问题,周赧王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富户们看到周天子的承诺,再加上对秦国威胁的担忧,纷纷拿出钱财支持。经过一番努力,周赧王终于为军队筹备了必要的物资。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周赧王的设想发展。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

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军队士气涣散。西周公无奈之下,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这次联合伐秦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此次行动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因素来看,各国诸侯心怀鬼胎,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他们担心伐秦会消耗自己的实力,同时也害怕秦国的报复。因此,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退缩,没有履行与周赧王的约定。从周王室自身来看,周王室的衰弱使得其号召力和影响力大不如前。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的命令当回事,对周赧王组织的伐秦行动缺乏信心。此外,周赧王所组织的军队数量有限,实力薄弱,难以与强大的秦军抗衡。

这次联合伐秦尝试的失败,对周赧王和周王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赧王不仅没有实现重振周室的目标,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周赧王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周赧王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同时,这次失败也让诸侯们更加看清了周王室的软弱无力,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地位,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4.债台高筑缘由

周赧王“债台高筑”这一典故流传千古,深刻反映了当时周王室面临的经济困境与政治无奈,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和过程。

战国时期,秦国的崛起让各诸侯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周王室更是首当其冲。周赧王虽有心重振周室,但周王室历经数百年的衰落,早已是强弩之末。在这种情况下,楚国为了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张,劝说周赧王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联合伐秦。周赧王认为这是一个恢复周王室威望的绝佳机会,于是决定组织军队参与伐秦。

然而,周王室此时的经济状况糟糕透顶。经过长期的诸侯蚕食,周王室的领地大幅缩减,财政收入锐减,根本无力承担组建军队所需的费用。为了凑齐军资,周赧王不得不向境内的富户筹借。他向富户们许下承诺,付给他们借券,保证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富户们出于对秦国威胁的担忧以及对周天子的些许信任,纷纷拿出钱财支持。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拼凑起来的军队前往伊阙与诸侯会合。但事与愿违,除了楚、燕两国派了少量军队外,其他四国均失约不来。面对远多于己方的秦军,周军士气低落,在等待三个月无果后,西周公只好率领军队无功而返。

伐秦行动的失败,让周赧王陷入了绝境。“西周”的富户们手持借券纷纷前来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闹声不绝于耳。周赧王既无战利品可还,又拿不出钱财偿债,愧悔交加却又无可奈何。为了躲避债主,他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这座高台后来被称为“逃责台”,也就是“债台高筑”这一典故的由来。

“债台高筑”这一事件背后,是周王室经济困境的真实写照。周王室领地狭小,财政收入微薄,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这也反映了周王室在政治上的无奈。周赧王虽有天子之名,但诸侯们早已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他的号令置若罔闻。此次联合伐秦的失败,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威望,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5.周朝灭亡结局

周赧王联合伐秦失败后,周王室的威望一落千丈,而秦国的扩张步伐却并未停止,周朝的灭亡已如箭在弦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秦军在伐秦之役后,加快了对周边地区的进攻。公元前256年,秦军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兵锋直指东周王城。此时的周王室,内无可用之兵,外无救援之师,完全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周赧王深知无力抵抗。在绝望与无奈之下,他做出了投降的决定。西周公代表周赧王前往秦军营地谢罪,并尽献其邑三十六城、民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周赧王在投降后不久便郁郁而终,他的离世,宣告了东周的覆灭,周民东亡。

周朝的灭亡具有历史必然性。从政治层面看,自周平王东迁以来,周王室的权威不断下降,诸侯势力日益崛起。到周赧王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仅局限于王畿之地,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已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周王室根本无法阻止这一趋势。

经济上,周王室的领地被诸侯不断蚕食,财政收入锐减,经济陷入困境。“债台高筑”事件就是周王室经济崩溃的一个缩影,连组建一支军队的费用都难以承担,更无法支撑起一个庞大的王朝。

军事上,周王室的军队数量有限,战斗力薄弱,根本无法与强大的诸侯军队相抗衡。在战国时期的激烈竞争中,军事力量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因素,周王室在这方面的劣势注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周朝的灭亡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更加清晰地呈现出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秦国在灭亡周朝后,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和威望,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他诸侯国则失去了周天子这一名义上的共主,彼此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兼并战争也更加频繁。

周赧王时期周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为中国历史的大一统时代拉开了序幕。

三、周赧王时期重大历史事件

1.秦齐称帝风波

战国时期,秦国与齐国的崛起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秦昭王和齐愍王称帝这一事件,更是在战国局势中激起了千层浪。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秦昭王在位时,秦国的势力进一步膨胀,他不满足于王的称号,欲称帝以彰显秦国的强大和自己的尊严,企图取周而代之。与此同时,齐国在齐威王、齐宣王的治理下,也达到了鼎盛时期。齐国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在东方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秦齐两国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两个大国。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这一举措并非偶然,而是秦国的一种战略手段。秦国希望通过与齐国并尊为帝,来试探其他诸侯国的反应,同时也想借此机会分化六国联盟,为秦国的进一步扩张创造有利条件。齐愍王起初接受了这一建议,两国同时称帝,向天下宣告了它们的霸主地位。

然而,这一事件引起了各国的强烈反应。纵横家苏秦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劝说齐愍王去帝号。苏秦认为,称帝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反感和警惕,使齐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称帝也会让齐国成为众矢之的,面临更大的军事压力。齐愍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于12月取消了帝号。秦国见齐国去帝号,为了避免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联合对抗,也不得不取消了帝号。

秦齐称帝风波对战国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首先,这一事件暴露了秦齐两国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其他诸侯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联合起来对抗秦齐。韩、赵、魏、齐、燕五国组成联军攻秦,虽然这次联合行动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但也显示了各国对秦齐称帝的不满和警惕。

其次,秦齐称帝风波也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格局。各国之间的合纵连横策略更加复杂多变,为了应对秦齐的威胁,各国之间的联盟关系不断调整。齐国在去帝号后,赢得了其他诸侯国的好感,增强了自己在东方的影响力。而秦国则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了一定的挫折,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战略,更加谨慎地对待其他诸侯国。

秦齐称帝风波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战国局势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后来的统一战争埋下了伏笔。

2.乐毅伐齐之战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争,它的起因源于齐国在当时的一系列行为引发了其他诸侯国的不满与警惕。

齐国在齐愍王时期达到了鼎盛,但也逐渐走向了骄横与扩张。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了宋国,这一行为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恐慌。宋国地处中原,是一个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国家,齐国吞并宋国后,实力大增,对周边国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齐国的扩张野心也让其他诸侯国感受到了唇亡齿寒的危险,各国纷纷寻求联合对抗齐国的机会。燕国与齐国有着深仇大恨,此前齐国曾趁燕国内乱之际,出兵攻打燕国,几乎使燕国灭亡。燕昭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广纳贤才,一心想要复仇。在这种背景下,燕国积极联合其他诸侯国,准备对齐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公元前284年,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国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六国联军。乐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深知此次战争的关键在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联军在乐毅的指挥下,首先在济水以西与齐军展开决战。齐愍王骄傲轻敌,对六国联军的实力估计不足,导致齐军在这场战役中大败。此后,乐毅果断调整战略,他认为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已经达到了打击齐国的目的,于是让他们各自回国,自己则率领燕国军队继续深入齐国腹地。

乐毅率领燕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接连攻占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包括齐国的都城临淄。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孤城。齐愍王在逃亡过程中被杀,齐国陷入了一片混乱。在这危急时刻,齐国名将田单挺身而出。他坚守即墨,运用智谋,利用火牛阵等战术,最终打败了燕军,收复了失地。但经过这场战争,齐国的国力已大不如前。

齐国在此次战争中遭受重创,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来看,齐愍王的骄横跋扈和错误决策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他在国内实行暴政,引起了民众的不满,使得齐国国内人心惶惶,军队士气低落。在对外政策上,他盲目扩张,树敌过多,没有考虑到其他诸侯国的感受。从外部来看,六国联军的强大实力和乐毅的卓越指挥也是齐国失败的关键因素。六国联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抗齐国,使得齐国难以招架。乐毅善于运用战略战术,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乐毅伐齐之战对战国格局产生了重大的改变。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实力,战国时期的东方强国地位不复存在。而燕国则通过这场战争,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同时,秦国在这场战争中坐收渔翁之利,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此后,战国格局更加清晰地呈现出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