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小说网

面包小说网>中国历代名人大全 > 第1章 赵匡胤(第2页)

第1章 赵匡胤(第2页)

2.权力攀升与禁军统领

在柴荣的麾下,赵匡胤凭借着在高平之战、后周攻南唐之战等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开启了权力不断攀升的历程。当时的后周,在柴荣的治理下,政治清明,国力逐渐增强,正处于积极扩张、谋求统一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政治局势为有才能的将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赵匡胤便是其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高平之战后,赵匡胤因战功卓着,被柴荣提拔为殿前都虞候,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之一。这一职位的晋升,使他在禁军系统中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开始参与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工作,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对禁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顿。他加强了士兵的训练强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使得禁军成为了一支更加精锐的部队。

此后,在跟随柴荣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赵匡胤不断积累战功,进一步赢得了柴荣的信任和重用。他先后担任了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等重要职务,权力和地位不断提升。在担任节度使期间,赵匡胤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地方军政大权,还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在辖区内积极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安抚百姓,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和爱戴。同时,他还结识了许多地方官员和将领,扩大了自己的人脉资源。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在北伐途中病重,不得不班师回朝。为了确保皇位的顺利传承和朝廷的稳定,柴荣对朝廷的人事安排进行了重大调整。他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这是禁军的最高统帅职位,掌握着禁军的大权。殿前都点检负责统领殿前诸班,保卫皇帝的安全和皇宫的守卫工作,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赵匡胤能够担任这一重要职务,一方面是因为他在柴荣时期积累了卓越的战功和崇高的威望,得到了柴荣的高度信任;另一方面,也是柴荣出于对朝廷局势的考虑。当时,后周朝廷内部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柴荣希望通过提拔赵匡胤这样忠诚且有能力的将领,来加强禁军的力量,确保朝廷的安全和稳定。

赵匡胤成为殿前都点检后,掌握了禁军的核心权力,成为了后周朝廷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一职位的获得,为他日后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主少国疑,后周朝廷内部人心惶惶,政局动荡不安,这为陈桥兵变埋下了伏笔。此时的赵匡胤,已凭借多年积累的战功和威望,担任殿前都点检这一禁军最高统帅之职,手握重兵,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于陈桥兵变是否为赵匡胤精心策划,历来众说纷纭。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他极有可能参与其中。当时,赵匡胤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威望,麾下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将领,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他们都是兵变的积极参与者。此外,在兵变前,京城中就流传着“点检作天子”的谣言,这很可能是为兵变制造舆论氛围。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接到边境急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军南下入侵。慌乱之中,宰相范质、王溥等未加核实,便匆忙派遣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二,赵匡胤率军离开京城开封,行军至陈桥驿时,军队在此安营扎寨。

当晚,赵匡胤的亲信赵普和赵光义等人在军中煽动将士情绪,宣称“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将士们本就对年幼的周恭帝缺乏信心,在亲信们的鼓动下,纷纷响应,要求拥立赵匡胤为帝。

次日清晨,赵匡胤在睡梦中被喧闹声惊醒。当他走出营帐时,只见将士们手持兵器,列队而立,齐声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还没等赵匡胤回应,就有人将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众人跪地叩拜,山呼万岁。赵匡胤装作一副被迫的样子,对将士们说:“汝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将士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号令。

随后,赵匡胤率领军队返回开封。由于京城中早有内应,守卫城门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入城。赵匡胤兵不血刃地控制了京城,逼迫周恭帝禅位。正月初四,赵匡胤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宋太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桥兵变中,赵匡胤究竟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策划,难以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凭借此次兵变,成功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四、定鼎中原:宋太祖的统一大业

1.先南后北的战略布局

宋朝建立之初,政权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局势。北方有强大的辽国以及依附于辽国的北汉政权,他们军事力量雄厚,且骑兵作战能力强,对宋朝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而南方则分布着多个割据政权,如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等,这些政权虽然各自为政,但总体实力相对较弱,且地域上较为分散。

在这样的形势下,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的制定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依据。

从经济角度来看,南方地区经过长期的发展,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商业和手工业也十分兴盛。夺取南方地区,能够为宋朝提供丰富的物资和财政支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例如,南唐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粮食产量高;同时,商业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达。占领这些地区,宋朝可以获得大量的财富和物资,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和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军事角度考虑,南方割据政权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且彼此之间矛盾重重,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合抵抗。相比之下,北方的辽国和北汉军事力量强大,尤其是辽国,拥有精锐的骑兵部队,作战能力十分强悍。先攻打南方,可以避免过早地与强大的辽国发生正面冲突,减少军事压力和损失。而且,通过逐步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宋朝可以积累作战经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为日后北伐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地理因素来看,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江河湖泊,不利于北方骑兵的作战。宋朝军队可以充分发挥水军的优势,在南方的水网地带进行有效的军事行动。而北方地区地势平坦,适合骑兵作战,宋朝在没有足够强大的骑兵力量之前,贸然北伐可能会陷入被动。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的具体实施步骤是,先集中兵力消灭南方的各个割据政权,统一南方地区;然后再挥师北上,对付北方的辽国和北汉。这一战略方针为宋朝的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南征诸国的军事行动

赵匡胤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后,便开始了南征诸国的军事行动,逐一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

(1)荆南、武平之战

荆南地处长江中游,战略地位重要,但国小兵弱。武平则位于湖南一带。乾德元年(963年),武平统治者周行逢去世,其子周保权继位,境内发生内乱。赵匡胤趁机以“假道灭虢”之计,借道荆南前往武平平乱。宋军到达荆南时,荆南节度使高继冲无力抵抗,只好投降,荆南就此灭亡。随后,宋军继续南下,迅速平定了武平的内乱,占领了武平。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宋朝控制了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为进一步南征创造了有利条件。荆南和武平政治上较为弱小,缺乏有效的统治体系;经济上虽有一定基础,但军事力量薄弱,难以抵御宋军的进攻。

(2)后蜀之战

后蜀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南方较为强大的割据政权之一。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以王全斌等人为帅,分兵两路进攻后蜀。一路由王全斌率领从陆路进攻,另一路由刘光义率领从水路沿江而上。后蜀皇帝孟昶派王昭远率军抵抗,但王昭远狂妄自大,不懂军事。宋军进展顺利,很快突破了后蜀的防线。孟昶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后蜀灭亡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政治腐败,将领无能,军队战斗力低下。而宋朝则准备充分,战略得当,军队士气高昂。这场战役使宋朝获得了后蜀的丰富资源,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实力。

(3)南汉之战

南汉位于岭南地区,政治黑暗,统治者荒淫无道。开宝三年(970年),赵匡胤任命潘美为统帅,进攻南汉。宋军首先攻克了贺州,随后又接连攻下昭州、桂州、连州等地。南汉军队节节败退,南汉后主刘鋹试图求和,但被赵匡胤拒绝。宋军继续南下,直逼南汉都城广州。刘鋹将财宝和妃嫔装载上船,准备逃亡海外,但船只被宦官盗走。无奈之下,刘鋹只好投降。南汉的灭亡,使宋朝统一了岭南地区,扩大了领土范围。南汉政治腐败导致人心离散,军事上缺乏有效的防御体系,而宋朝军队战斗力强,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4)南唐之战

南唐是南方实力最强的割据政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以李煜拒绝入朝为由,派曹彬、潘美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南唐。宋军采用浮桥渡江的战术,迅速突破了南唐的长江防线。南唐军队在长江南岸组织了多次抵抗,但都被宋军击败。李煜一面派人向赵匡胤求和,一面组织军队进行最后的抵抗。然而,南唐军队士气低落,无法抵挡宋军的进攻。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南唐灭亡。南唐灭亡的原因主要是其军事力量相对薄弱,且统治者李煜缺乏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而宋朝则在军事上占据优势,战略部署周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匡胤南征诸国的军事行动,通过巧妙的战略和出色的指挥,逐一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基本实现了南方的统一。这些战争的胜利,不仅扩大了宋朝的领土,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为宋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结束了南方地区长期的分裂局面,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3.北汉难题与统一遗憾

在完成南方大部分地区的统一后,赵匡胤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北汉政权。北汉地处山西中部和北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宋朝统一道路上的一块硬骨头。赵匡胤曾多次对北汉发动进攻,但始终未能彻底将其消灭,成为他统一大业中的一大遗憾。

赵匡胤第一次进攻北汉是在乾德元年(963年),当时宋朝刚刚平定荆南、武平,士气正盛。赵匡胤派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率军进攻北汉,但由于北汉军队顽强抵抗,加上辽国及时出兵援助,宋军无功而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